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精品意识”与“达标训练”时下“精品”之风很盛,企业产“精品”方能立足,商业有“精品”即可不败。不知从何时起,这股“精品”之风刮进了我们的作文教学阵地,且有愈刮愈猛之势。教师为出精品,不厌其烦地讲、改,甚至捉刀代笔,最后产出的“精品”与学生的原文相去甚远,甚至面目全非。而铺天盖地的“作文选”、“佳作选”,更是助长了这股风势,难以数计的各种名目的作文大赛则直接给这股风提供了强大的外部动力。追求“精品”的作文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龙吟: “诗词歌赋”——“赋”在我国文学长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过传忠老师择“赋”之精品而讲之,评点精当而简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相似文献   

3.
众则难摧     
阿柴有子二十人,临终谓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拾地。”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柴曰:“汝曹知否?单  相似文献   

4.
凝神静气出精品--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精 品 ,在当下的中国已经成了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出精品”、“出上品”、“出传世之作”的口号已经成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规划、确定发展目标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性”词汇。然而 ,何为“精品” ?如何才能“出精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却有深入思考的必要。我们不妨从词义入手作一个基本的分析。精品之区别于其他 ,在于“精”。“精”者 ,所谓“精雕细刻”、“精心制作”者 ,都是制作者屏气凝神、倾注心血、耗费功力之作 ,当然与粗制滥造的赝品、次品 ,甚或质量尚可 ,而无特色的大路货形同天壤。基于此 ,我们认为 ,能够冠…  相似文献   

5.
《庄子·庖丁解牛》中有这样两句:“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干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对“割”与“折”且勺注释是这样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尽管朱东润、王力这些名家都用此说,但  相似文献   

6.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我们现在还能从很多古诗词中领略这些乐曲的魅力。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折路边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  相似文献   

7.
虎恃勇毙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也,则谓之日:“虎,而且止!吾将与而斗丽死之也。”虎闻其言,丽蒂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日:“虎来!”前与之合,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  相似文献   

8.
时代赋予李白大气磅礴的个性,而这又决定了其从政的途径,他想“济天下”,而后“隐山林”、功成身退,但这一亦“儒”亦“道”的理想模式只能是虚幻的,他傲岸狂放的个性不容于世俗,所以他就不可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而他的志向又是那么坚定,于是亦隐亦仕中鹏翅陨折,以一首《临路歌》落下了其“布衣卿相”的梦幻之幕。  相似文献   

9.
沈鸿友 《中学文科》2005,(10):65-66
一、“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10.
《中等职业教育》2005,(1):20-20
精品职高理念:树立精品意识,追求精品效应;全员管理、全面发展;坚持小而优、小而精的办学方向,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有门”。    上东中学系市属职高,是浙江服装教育集团理事学校,有“精品职高”之称。学校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具有一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电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证敦煌壁画中的横笛,并非所谓“义觜笛”或“异形笛”,而应是“蝉折之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十有八九堪称精品。本文试图从形成精品的文化背景及外在因素入手,通过唐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阐释解读,进而李白诗特有的离别世界,探究司空 图所推崇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真谛。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者郁达夫先生写的《故都的秋》,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堪称散文王国里的精品。但这篇散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存在着与理不通的问题。为探讨方便,抄录其段如下: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们知道,“换得”的东西应该是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通过交换的方式用自己的东西换取的。而“寿命的三分之一”原本就是属于“我”的,它是整个寿命“折去三分之二”后余下的,何谈“换得”?这是其一。其二,从具体语境中得知,作者愿意折去“寿命的三分之二”,想要换取的是“留…  相似文献   

14.
历代不少诗人把乐曲融入诗歌,借以抒发各种情感。常见的乐曲有:1.《折杨柳》,也称《怨杨柳》《杨柳》,笛曲名,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宵人静时,诗人听到了笛曲“折柳”,想到春天已至而自己却漂泊在外,不禁勾起思乡之情。2.《关山月》,也称《关山》,笛曲名,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呜呜咽咽的笛声,如导火索般引发了征人积郁在心中…  相似文献   

15.
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从一个“影”字联系诗行贯通诗意来想像诗人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影”关联的是“月”,诗人应该是站在船上面朝半轮秋月,流淌的江水中拖着他长长的身影;联系第四句“思君”来看,诗人是在对月怀人。“影”随江水流,思念也如江水绵绵不绝汩汩滔滔,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情之真,思之深。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虽然含有古代重要文化常识(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留”),但“折柳”既然是“关键”,就必然与上下诗句有密切联系。纵向联系,贯通诗意:“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写低沉的笛声,随春风散满洛城,“暗”字暗示着夜深人静笛声低沉;“此夜曲中闻折柳”点明所吹乐曲为《折柳曲》,“何人不起故园情”说明《折柳曲》引发的情思是思乡之情。我们能不能利用知识积累来横向联系,触类旁通,理解诗意呢?回顾含有“杨柳”一词的诗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羌笛何须怨杨柳”“杨柳岸,晚风残月”……...  相似文献   

16.
早期白话中最口语化的莫过于诸宫调和元杂剧等戏曲剧本.剧本中的口语词俯拾皆是,丰富多彩.这里所说的口语词,主要是指那些有音无字的北方话中的“土”词儿.戏曲作家们为了记写这种“土”词儿,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其一是借音不借义.如:“一科小桃树”的“科”,其义为“棵”,与“科”字原有的品类、等级、学科等意义无任何联系,只借“科”字之音.元曲中那些千恣百态的摹声词和形容词的叠音后缀是典型的借音不借义的成果.其二是借形而变其音.如:“曲弯弯的半折来大弓鞋”的“折”,其意为张开姆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音zh(?),跟“折”字原来的读音zh(?)相比,韵母  相似文献   

17.
对于《庖丁解牛》中“割”、“折”、“发”3个字的注释问题,早年就有人提出过异议,以为有增字解经,生硬勉强之嫌。原文:“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高中语文读本2003年人教版第一册182页是这样注释的:〔割〕割肉。〔折〕断,指用刀砍断骨头。〔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发,出。语文读本注释取说于晋代以降对《庄子》的旧注。摘录于下:割:郭庆藩《庄子集释》引司马彪《注》:“以刀割肉,故岁岁更作。”崔诏撰《注》:“岁一易刀,犹堪割也。”王夫之《庄子解》说:“割筋肉。”折:《庄子集释》及今人陈…  相似文献   

18.
一曲窦娥奇冤,哀传千古,感人肺腑,警人至深,催人泪下.其冤动天地,屈惊鬼神,不愧是关汉卿“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的绝世之笔。全剧取材于“东海孝妇”这一尽人皆知的民间传闻,可谓平常.而作者却落笔于天地之外,溶进更多的现实生活的内容,用生花之妙笔,将一曲千古奇冤,淋漓尽致地再现于观者眼前.尤感人至深的是全剧的第三折,即窦娥蒙冤受屈的高潮部分,收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强烈的悲剧效果.全剧紧扣“冤”字发展剧情,展开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在第一、二折是为救婆婆,牺牲自我而蒙受冤屈.第三折是窦娥喊冤、诉冤、显冤,是全剧的高潮部分。第四折是窦天章为女儿雪冤。而剧本对“冤”字体现最好则数第三折,在这一折里,窦娥所蒙受的冤屈在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达到高潮。她的善良的品性,她的大胆的、彻底的反抗精神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则被这枷纽的我左铡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这是窦娥被押赴刑场路上的情景。一个无依无靠,历经生活苦难,受尽百般酷刑的羸弱女子,临刑前却还要遭到如此摧残、折磨,则天地又何在?正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声发自内心,怒目青天,对天地的愤怒谴责的呼喊,喊出了人们的心声,喊出了时代的黑暗,使人悲愤涕泣.窦娥对天地彻底的绝望,对“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生死权”大胆的否定,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之精品,其中“江”“河”出现甚多,专指“长江”“黄河”者有之,泛指一般河流者有之,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特指某河者有之,现将其表现归类如下:一、凡文籍中所言及的事件有比较明确的地理位置或“江、河”...  相似文献   

20.
《山东教育》2007,(10):F0002-F0002
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第三幼儿园创建于1965年,是一年省级实验幼儿园。该园在坚持教育并重、保教结合,扎实开民用工业幼儿素质教育创新实践的基础上,以“示素质教育之范,创幼儿园特色之优”的办园理念,精心打造“小而精 小而特 小而强”的精品园所,[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