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时代,孙权是与曹操、刘备角逐天下的主要人物,同样属于史家所称的三国英雄豪杰之一。虽然,论辈分,孙权要逊于曹操、刘备,但论抱负、论作为,小一辈的孙权却完全不亚于曹、刘。他可以算得上是三国时代的主要见证人。从他当江东之主算起,叱咤风云有五十三年。他能长期据江东与曹刘周旋,最终成就帝业,成为三国时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国之主,确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他善于用人,在《三国志》中就称他“任才尚计”。目此,我们很好地剖析孙权的用人策略,有助于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孙权以及东吴政权的兴亡史。  相似文献   

2.
张昭是孙吴德高望重的元老,他两次被众臣推举为丞相,但孙权都没有接受。其中缘由,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众说纷纭,主要有孙权狭隘猜忌的性格说,张昭主降、孙策托孤之言等具体事件说,孙权政治方针说,孙权担心相权太重说等四类观点。实际上,孙权心胸狭隘、猜忌和独断专行的性格才是张昭未能拜相的原因,张昭主降等事件仅是外因,张昭刚强耿直的性格则是次要原因。张昭崇高的声望、杰出的才干和对孙吴卓著的功勋,都证明他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3.
孙权虽然接下了老哥的庞大遗产,可是他实在年纪太轻.没有威望.父兄用过的老人很多未必服他,他急切地需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就在这个时候.人才从天而降.那就是曾经因为归葬其母而与孙策失之交臂的鲁肃鲁子敬。老哥的铁哥儿们兼连襟周瑜推荐的鲁肃.孙权当然万分重视.拉了合塌对饮.于是鲁肃就献上了著名的“塌上策”。鲁肃试图打消孙权的割据念头.告诉他汉室将倾,不可复救.身为江东之主.应该西征刘表.吞并荆州,然后合荆扬之兵.北图天下。孙权大为高兴.感觉  相似文献   

4.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5.
<正>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公元229年称帝。他是三国时期与曹操、刘备齐名的政治家。他从小就智力超群,特别善于识人、用人,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使孙吴政权人才济济。他在政治、军事上,也能屡屡出奇制胜。下面就讲两个关于他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的孙权,小时候也像其他生在权贵人家的纨绔子弟一样,整日里架鹰牵狗,变着法儿玩乐。零花钱人不敷出时,手下的心腹就给孙权出主意说,为什么不去找管财政的大臣借点花啊,你是谁呀,那些人恐怕做梦都想找机会巴结你呢,只要你一开口,他们马上就得把大把的金银孝敬出来。孙权一听也对,立马直奔“财政部”。  相似文献   

7.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8.
孙权(公元182——252年),是三国时期一位尊法反儒的杰出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多谋善断。曹操曾感慨地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心目中,孙权是很有本事的、了不起的人物。孙权统治东吴五十二年间,使吴国从地处江东一隅,只有五郡地盘的小国,一跃而成为统一了江南半壁河山,与魏蜀鼎峙的大国。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结果。 但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尊儒反法,孙权的形象被歪曲,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抹煞,被贬低。封建史家评论孙权是“性多嫌忌,果於杀戳”;在小说和旧戏舞台上,孙权也被刻画为庸碌无能,十分窝囊的人物。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给予正确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孙权是中国帝王中成功的管理者,他的人才管理思想十分丰富。包含多方选用人才、用人不疑、用人以专、用人之长、赏罚分明、上下沟通、群策群力等内容。孙权的人才管理思想对于当今的人才管理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瑜等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发动江陵之战,并最终迫使曹仁撤走。占领南郡江陵等地使得孙权后来在与刘备就荆州问题的交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刘备赴江东谈判“都督荆州”之事,周瑜、吕范劝孙权借机留下刘备。不过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c义,对刘备采取笼络、联合的立场,但又力求从刘备那谋取一定实际利益。周瑜向孙权提出先攻取巴蜀、汉中而后进占襄阳的战略规划。他或想到刘备以后会染指益州.因此主张先西进益州,这样可挤压刘备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他的病逝使这一战略规划未能实现。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江东方面向外扩张的急进派,而且他抓住了向荆州扩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有才之人庞统准备效力东吴.经人举荐面见孙权。但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于是将其拒于门外。  相似文献   

12.
孙健 《华章》2012,(25)
孙权这位乱世豪雄一生历经内忧外患,但他始终运筹帷幄、克敌制胜,终究能保有江东而进取荆楚,克成帝业,留下了足以彪炳史册的功业.除了继承父兄之业的客观因素以外,孙权得以称帝立国,这与他个人的自身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正师(导入):话说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关羽是最有名的常胜将军。然而关羽最终失败了,他败给了谁?生:吕蒙!师:对,他败给了东吴名将吕蒙。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以为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结果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师:《孙权劝学》出自哪本书?这是一部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14.
程普曾追随孙坚破黄巾军及讨伐董卓,在战斗中表现英勇。后来他跟从孙策平定江东,并因战功得到孙策重用,其后又参与进攻刘勋、黄祖诸役。孙权继任后,他辅佐孙权平定江东叛乱,又继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并参加讨伐黄祖之役。在赤壁之战与江陵之战中,他与周瑜同为统帅。他先后领江夏太守、南郡太守,是孙权方面镇守荆州的重要人物。程普可以被称为三世“虎臣”,并在孙吴建国道路的前几个阶段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是江东诸将中资历最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陆逊跟随孙权时间很久、功劳很大。早年,孙权还把孙策之女嫁给了他。吕蒙死后,陆逊成为抗拒魏蜀两国的主要支柱。但孙权对陆逊的重用,主要在军事方面,始终没有交给他军政大权。最后孙权令陆逊代顾雍为丞相时,虽口头上说:“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但事实是:孙权既不听从陆逊屡求保安太子、黜降鲁王之谏,又相继流放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诛杀亲近陆逊的吾粲。孙权更“累遣中使责让逊”,使逊“愤恚致卒”,逼死了陆逊。  相似文献   

16.
论诸葛恪     
诸葛恪是孙吴侨寓士人新生代的杰出代表,自少才思敏捷,善于辩论,为人则较为随便,说明其家族门第及文化并非典型的儒学世家。孙权对他颇为赏识,助其参与军政活动,希望他将来能够辅助太子。孙权死后,诸葛恪为幼主孙亮之首辅。为树立威望,诸葛恪进行了政治改革,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战争,引起了骚动。诸葛恪性格刚愎自用,在军事并无战略与战术的安排,听不进反对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他本人回师后也为政敌杀害。诸葛恪之败亡,体现了孙吴政权内部南北人物之间的斗争,也是孙吴皇族与士人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吴国鼎足江南奠基于孙策时代,其谋划者就是与张昭齐名的张纮.他献谋孙策,鼎足江南;他献策孙权,定都金陵;他文采出众,笔挺孙吴.张纮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吴国鼎足江南最早的设计师和开国勋臣,是三国文化史上不应该被埋没的一代英才.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教材简析:《孙权劝学》一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主要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记事简练。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 13 8页 :三国建国年表国名建国年代都城建国皇帝魏 2 2 0洛阳曹丕蜀 2 2 1成都刘备吴 2 2 2建业孙权  显而易见 ,根据此表 ,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吴国建国在 2 2 2年 ,建国“皇帝”是孙权。 2 2 2年 ,孙权当了皇帝吗 ?课本第 13 4页 :“2 2 2年 ,孙权也称王 (此处“也”字可省掉 ) ,国号吴 ,定都建业。”这表明孙权在 2 2 2年 ,根本没有做“皇帝”而是“称王”。那么到底以哪个为准 ,经过又如何呢 ?2 2 0年春 ,曹操病死在洛阳 ,其次子曹丕逼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退位 ,自己做了皇帝。汉朝结束 ,魏国建立。为了拉拢孙权 ,封他为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