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2.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3.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4.
唐代边塞送别诗或为送人赴边的壮歌,或为边地送人的奇曲,这两类送别诗超出了一般送别诗仅叙个人情谊的狭小范围,将原本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使一向低回悲切的送别诗唱出了积极进取的高亢之音,产生了乐观向上、催人奋发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  相似文献   

6.
大河 《下一代》2010,(1):17-17
今年1月20日,向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入同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公墓送别。据介绍,这一次送别仪式创造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一个礼堂送别人数最多的纪录。  相似文献   

7.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8.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9.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10.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1.
嵇康与阮侃的赠答送别诗是嵇康赠别、阮侃答赠的一组诗歌,二者均借历史人物寄寓思想意蕴,慨叹别易会难的离情,切磋祛累养气的玄理,从养生之道及咏史抒怀角度透视出魏晋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2.
组诗《百苦吟》是嵇永仁在牢狱中创作的,体现出诗人身陷囹圄却泰然自若的豁达态度以及对命运的思考,也凸显了其诗歌风格。他的诗歌既有白居易式的通俗易懂,又有李商隐式的含蓄内敛。  相似文献   

13.
以嵇康四言诗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象征性作为分析和阐释嵇康四言诗象征艺术问题的逻辑出发点。对此论题,我们可分二层来理解:其一是从观念层面谈嵇康四言诗审美意象的象征内涵,其二是从艺术层面谈嵇康四言诗的象征意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在文人四言诗发展史上真正成熟的象征艺术始于也终于嵇康。  相似文献   

14.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由于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文体文风以及受众视角的转变,使得季布故事在流传中不断加以丰富,至唐代敦煌变文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进而探究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家计文君的创作在整体上已经呈现出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用小说构建出的文学之乡"钧州",讲述女性成长故事,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对故乡的逃离与回归的主题,以及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植物意象和互文性的写作手法,都带有明显的计文君特色。而钧州、成长、逃离、植物、互文性等关键词也成为我们进入计文君笔下的文学世界的路标。  相似文献   

16.
从科技史角度,对素以志怪小说而闻名于世的《阅微草堂笔记》进行了初步探讨,阐释其中科学技术和西方文化等内容。认为著者纪昀对中国古代科技虽有了解,但并不精通。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是既惊奇西方科技的先进,又担心传教士意图不纯。所以,纪昀对科技内容仅仅是谨慎地关注。《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的科技内容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却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荣煌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43-46,5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祖堂集》有数种点校、注译本出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学界对原典的研究。笔者在研读中,发现原典时有讹误残损之处,俗写的变体也有一些,这无疑会构成阅读、研究上的障碍。今摘其要者,依其卷次,作是校记。  相似文献   

19.
嵇曾筠是雍正时期著名的河臣。他在主理河南河工的七年时间内,着意加修和巩固堤防,同时加强河工修守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的这些治河经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内,黄河溃决次数大大减少。他的成绩的取得同皇帝的支持、同僚的配合、财政的充裕等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简述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生平,分析他非凡的外语学习与翻译实践,着重就他有关翻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翻译要忠实和尊重原作,翻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翻译要注重跨文化交际,以及质量是翻译的核心追求等翻译思想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