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杭州不仅有西湖,还有清河坊。泛舟西湖之后,你若有暇,可在西湖东岸柳浪闻莺处弃舟登岸,离西湖之漾漾,入临安之泱泱,让你的历史想象驾驭你的步伐,一路东行,于是,你便步入了清河坊。清河坊自古便是杭州的繁华地段。南宋定都杭州以后,筑九里皇城,依据"前朝  相似文献   

2.
邵廷采是清初浙东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成就,被后世所公认。邵廷采的代表作《思复堂文集》的史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保存了大量明代及明清之际的史料,有助于明代及明清之际历史的研究;(二)勾勒浙东学术史,有助于学术史、地方志的研究;(三)人物传记富有特色,体例谨严,为史传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劉志琴 《中国文化》2007,(2):93-113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 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济变动与社会思潮,对现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与思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是以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的.在流传中继承,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面貌.如宝卷这种形式,从最初唐代寺庙里的俗讲,宋元讲经中的说诨经,到后来成为明清民间的宗教性说唱故事.江苏靖江的讲经宝卷,同其他明代宝卷一样,至少从明代中期开始,作为民间宗教做会中的说唱部分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杨慎是明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学者,虽以文学、儒学见称于世,但在他的小学、文献学论著中,尚有大量考论文字的内容,归纳起来,涵盖了对古籍用字、汉字源流、字际关系、汉字形音义、疑难字考释等字学领域的探究,其论道多精辟可取者,明清字书如《字汇》《康熙字典》等多采其说。今将这方面的文献语料略作梳理,既可观杨慎字学之造诣与思想,亦可窥其对明清文字学之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6.
任重 《寻根》2006,(4):128-131
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村自然条件优越,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据考证,陂村的开基祖为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带领族人迁徙至此。如今该村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现存有367幢明清建筑风格民居和20多座古宗祠、古书院建筑群。这里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雕塑、雕屏等,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以厚重的…  相似文献   

7.
太仓城隍庙     
陆静波 《寻根》2013,(3):118-120
古时候的寺庙是与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明清时期的太仓州人为灾避祸、祈求福祉,通常建的就是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起点明清交替,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改朝换代,与历代鼎革不同的是,发生在16、17世纪之交的中国大变动,余响不绝,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国人关注的热点,这不仅因为推翻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最初是以反清复明的种族革命为号召,以宗奉明代认同华夏子孙,更重要的是发生在明末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9.
张强 《华夏文化》2014,(4):10-14
正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西安明城墙是我国现存的惟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发现,城墙裂缝问题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文初步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城墙后期保护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祖陵坐落在江苏北部的盱眙县 ,位于洪泽湖的西岸 ,是朱元璋为其高祖、曾祖、祖父建造的一座大规模陵墓 ,素有“明代天下第一墓”之称。据《帝乡记略·建置》记载 ,明祖陵建有“皇城正殿五间 ,东西两庑六间 ,东西具服殿六间 ,值房十间” ,以及神厨、神库、宰牲堂、斋房等各种配房。除外还有楼台亭榭、金水桥等建筑。史料还有祖陵皇城为砖石结构 ,内城为夯土版筑 ,周长四里十步 ,外圈土城为九里三十步 ,城内广植松柏等记载。可惜的是 ,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墓 ,在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 16 80年 ) ,被一场特大洪水所淹没。从此 ,明祖陵与泗州城从人…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是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艺术创作,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更是其中的翘楚。而道教思想作为中国哲学史、宗教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文人画和道教思想的基本内涵为引,从分析文人画与道教思想的历史溯源入手,博古通今,论述了道教思想与明清文人画在艺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并探究了明清文人画与道教思想的关系,解析了明清文人画中道教思想的体现,论证了哲学与艺术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李芳 《华夏文化》2011,(2):48-51
陈继儒(1558—1639),明代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其编撰的传世之作《小窗幽记》被公认为明清修身养性小品文的杰出代表。作为晚明山人领袖,陈继儒从“小窗”,从“幽静”处考察大千世界,品味世间百态,《小窗幽记》中有许多“以虫寄情”、“以虫悟道”的经典名句,  相似文献   

13.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收藏家协会洪涛举办的“明清状元匾额精品展”于9月27日~10月20日在上海文庙展出。展览展出27方木质匾额,内有明清时期的状元匾额12方,其中不少是首次亮相,弥足珍贵。如年代最早的明代嘉靖年间状元罗洪先的“罗氏宗祠”匾,清代“连中三元”的状元陈继昌题写的“金榜题名”匾等。开幕当天,洪涛还作了“匾额与儒家文化”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解读王阳明     
施亮 《寻根》2003,(6):29-40
我年轻时对明史颇感兴趣,拉杂地翻阅一些书。记得较早读的是吴晗所著的《读史记》,那是一本札记式的论文集,论述了明代的军兵、币制、教育、宗教等诸方面的情形,文体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本书仍在手头,至今已不知翻多少遍了。以后,我又读了一些明代的野史杂记,虽然野史资料异说纷纭,破绽时出,可描写史事人物却琐细形象,渲染夸张,极有味道。我们从中可以看见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面,还有性格各异的形形色色人物。当我翻阅明代史料时,常会看到王守仁的大名,也就是王阳明。他的心学,倡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将近百年的明代儒者,而且影响了后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汉唐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位于东西方交通咽喉的长安城成为西方诸国来中国、东南亚各国与西域交往的必经之路和中转站,外来文化大量涌入长安,以古代各民族语言翻译为前提的中外文化交流在这里大放异彩,长安城成为东西方闻名的大都市。当时在东方就流行着“大道往长安”的名言,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这座神奇的名城。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政府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交往最频繁的是日本、波斯、印度和东罗马等国,往来最多的是使臣、僧侣和商人,他们为了本国的利益不远万里跋涉,带来了奇珍异宝,带来了离奇古…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两宋巴蜀学术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之后,元明清三代的巴蜀学术,除明代及清初的巴蜀学术较为可观外,总的状况是人才凋零,学术不振。但是,巴蜀学术在这一时期仍有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大学者,如杨慎、唐甄等人。 按照《四川通史》一批学者们的划分,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作为四川近代史的范围,本文所指清代,也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然而,这种分界,就学术史来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学术史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1.元代的四川学术大略 建立元代统治的蒙古族,在社会发展诸方面都远远…  相似文献   

19.
李映发 《寻根》2014,(4):121-122
<正>重庆市荣昌县万灵镇(路孔镇)位于县境东北的濑溪河边,与大足县相毗邻。古镇街巷布局在从河边至半山的斜坡上,小青瓦屋高高低低,鳞次栉比;城墙壁立,城楼飞甍,箭垛横列;城门洞外,接跨河的大荣桥,桥身  相似文献   

20.
试解西安半圆城角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城墙东南、东北、西北三个角都是方形 ,惟独西南角是半圆形。其壮观、别致 ,为人称道。是谁何时建造了这一奇特城角 ?为什么要如此建造 ?历来说法不一 ,难于定论 ,已成古城西安一谜。建造者与时间问题主要有两种说法 :元代安西王建造与元以后建造。前者的依据是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 ,发掘了西安城东北郊的元代安西王府遗址 (即斡耳垛 ,今秦孟街北、东元路东 )。马得志《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考古》1 96 0年第 5期 )表明 ,安西王府城墙的四个角都是半圆形。今西安城元初称“安西城” ,安西王在此镇守 ,是蒙古人统治西北与西南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