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为"君子"在于"德"。"君子"的内涵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是"仁",一是"礼"。"仁"是"君子"的内在根源——"情理"。追溯历史痕迹,"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仁"、"礼"统一于"君子""文质彬彬"风范之中。于"君子""文质彬彬"的风范中,孔子解决了生民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2.
孟子"浩然之气"是通过"诚"联结"德性",他认为"德性"是由"思诚"进而"明乎善"所显现出来的。同时,"德性"也是"性之至诚"的体现。孟子把对"诚"的追求,作为体现"浩然之气"内化的仁义功用的本质,并最终显现为"德性"。这个过程既是"浩然之气"内化为"德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德性"显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是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本上也只有"材"和"序"两个字而已。"材"的理解是很宽泛的,学生是"材"、教师是"材"、多媒体是"材"、文字是"材",等等。至于"序"呢,事实上怎么安排都有个"序"。"材"本身也蕴含着"序"。本文试以"用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5-137
陶渊明远离了当时舆论与风尚的激流与漩涡,而过起一种"闲居"或"隐居"生活,所以"闲"是他生活的常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有常闲"。"闲"自然指生存时间的"闲暇",更多是指生活心态意义上的"悠闲"。虽然他很"悠闲",但是也时时流露出"闲居寡欢"的几分"寂寞"。但是陶渊明的"寂寞"是一种"风流",反过来也可以说,陶渊明的"风流"是一种"寂寞"。也可以说"寂寞"是"风流"的土壤,而"风流"是"寂寞"的花朵。陶渊明"寂寞"与"风流"的内核是"逍遥自闲",而"逍遥自闲"是一种"傲然自足"的诗意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代,"能"字不是如今"能力"、"才能"、"能源"的"能",它是动物"熊"的意思。所以我说,古代"熊"字是真"能"。甲骨文的"能"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就是一只竖画着的"熊"样。到金文时把"熊"横了过来,左上方是"熊"的耳朵和头,左下方是"熊"嘴里叼的一块肉(月),肉(月)的后面是前腿;右边是"熊"的尾巴和后腿。小篆把"熊"变成了上下结构,重点突出了"熊"的头部,下面是叼着的肉和它的前后腿。楷书完全线条化了,已看不出多少原来的"熊"样。  相似文献   

6.
正"虎"字第三笔是"横钩"每次写"虎"字时,小精豆总是把第三笔写成"横"。课间,老师拿来了"虎"字的卡片,和"虎"的图片,让小精豆想一想,第三笔"横钩"的"钩"的部分像什么呢?小精豆定了定,说:"像虎牙。"从那以后,小精豆再也没有把"虎"字的第三笔写成"横"。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文化中素有温情美好的词语,比如:出生地谓之"故乡",就读过的学校谓之"母校"。无论"故乡"还是"母校",都与身处其中的"我"息息相关。"我"出生的地方才是"我"的"故乡","我"读过书的学校才是"我"的"母校"。如果没有"我",它就是毫不相干的地方、毫不相干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9.
"题"字中的偏旁"页",本义是"头"。《说文解字》中有解:"页,头也。"凡与"页"字组成的字,大都与"页"字的本义"头"有关,如"颜"、"额"、"题"等。"题"也作"额"讲,"雕题黑齿"一说中,"题"就指额头。所以,题目就是文章的额头和眼睛。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题目"巧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郭锡良等所编《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注释进行了探讨,认为:从话语内容和句式性质上看,"毋吾以也"属否定命令句。从字形、词义引申规律、句意和修辞看,"捲"属动词。从句法看,"形格势禁"是两个并列的状中结构。注释古体字"敖"、"厉"、"冯"、"大"、"县"等时应该用"是……的古体"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的格式,注释"强"等通假字时应该用"通"这个术语。"擣"是"搗"的异体字,注解时应该用"同"。"霸"是"伯"的通假字,而不是本字。"闵然不敏"中的"闵"应视为通假字。  相似文献   

11.
古代"承尘"是置于室内顶棚的重要建筑部件。在"承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尘"、"━"、"筄"、"屋笮"、"承尘"、"平橑"、"平棊"、"平起"、"平闇"、"天花板"、"藻井"、"绮井"、"覆海"、"斗八"、"罳顶"、"圆渊"、"方井"等诸多名称,形制和用材各不相同。"尘筵"、"平橑"、"藻井"往往被误释。"平机"之名系误引,不可为据。"平棊"和"方井"是承尘中的豪华型。  相似文献   

12.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日中有圆点,太阳黑子也。风沙天肉眼能看见,所以《汉书》记载有"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太阳与地平线结合,孳生出"旦"。金文"旦"字"日"下有大气折射形成的虚像,可见先民观察之精细。太阳与树木结合,孳生出"东(東)",以及"杲"和"杳"。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暗也。太阳与"草""月"结合,孳生出"朝","朝朝暮暮"的"朝"。这个"朝"字,看甲骨文,日出草中,月还未落,是早晨也。如果太阳舍月取水,便是金文"潮"了。臣拜君,有定时,如潮水,所以去掉水旁,又是"朝廷"的"朝"和"朝拜"的"朝"。  相似文献   

13.
田奇述 《辽宁教育》2014,(11):52-53
正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的子课题。说到"解决问题",大多会联想到"应用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解决问题"就是"应用题"的改称。其实,"解决问题"比"应用题"所涉及的对象、内容更广,无论在课程目标、内容广度、教材编排、呈现形式、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探究的是"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概念的界定,"问题解决"目标内涵和"解决问题"内容特点,以及基于"问题解决"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计算",先"计"再"算","计"即"计划""谋划""筹划"。有"计划"、有"筹划"才能"算"。实际教学中,重"算"忽略了"计"。主要从"计"的方法培养,探讨计算能力提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融城现象给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融教"的新问题。探析"融教"的涵义,分析"融教"的基础,针对目前"融教"思想缺失、"融教"进程缓慢、"融教"优势遗弃的现状,提出要端正"融教"观念、改善"融教"策略、调整"融教"布局、突出"融教"重点。重视"融教"的基础投入,挖掘"融教"的潜在功能,强化"融教"的保障体系,以"融教"促进"融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17.
"格物致知补传",由朱熹结合程子的意思补充完善。"格物致知"的主体是倡导回归道德本性的学者们。"格物致知"是修习大学的第一步。其对象是"天下万物",同样也包括"心"。"心"在"格物致知"中起到认知和涵养的作用。在"格物致知"前,学者们做好"居敬涵养"的准备;在"格物致知"过程中,进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致知"。"格物致知"后留存"诚意",向着澄明本性回归。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时效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焦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抑郁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不可控性"以及"职业自我认识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抑郁水平者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是影响其就业风险认知的重要情绪变量。  相似文献   

19.
元散曲中"黄花"意象主要分为"隐逸"黄花、"色彩"黄花和"瘦"黄花。"黄花"意象的使用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自娱娱人"的心理密切相关。"黄花"作为"隐逸"黄花和"瘦"黄花时,译为"菊花",作为"色彩"黄花时,译为"黄色小花"。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关涉"是"与"应该"两类教育,"有效性问题"主要是在"应该"的层面成为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借助索绪尔关于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理论的区分,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所指即"向善性"价值教育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理清有效性之"缺效"、"失效"及"反效"的三重境遇,有助于破解"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