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流大诗人,他们的诗歌和人格,在各自不同的时代树立了士人文化的一座座主峰。他们共同生命的体验和精神境界就是儒家的“践身心之则”。这既造成了他们生命困境,也成就了他们的诗艺创造的典型性。他们的文化心态,不仅是古代士大夫的特殊心态,且是中国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共通心态。他们的诗歌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文艺,且属于中国人文精神的一份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2.
“屈原心态”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原型之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屈原心态”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与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文学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开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虔诚的牺牲-奉献意识;(2)负罪的忏悔-忍让心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3.
五四以的先进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认为: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7,(3):28-36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思想是救亡图存。面对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先进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救国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的萌发;资产阶级由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一战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救国思想的主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  相似文献   

5.
“屈原心态”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原型之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屈原心态”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更是历史与时代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文学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开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虔诚的牺牲──奉献意识;(2)负罪的忏悔──忍让心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屈原心态”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第一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是在“五四”时期造就的,其思想发展不能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近代中国受人欺侮、贫穷落后的基本状况,迫使先进的中国人无暇旁顾,而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根本改造社会的问题上。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以求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国家富强,依然是“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出发点,也是他们的社会变革思想迅速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大都表现为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总结我们党80年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从化建设这一视角出发,党要成为中国先进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正确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同时还要努力探索化事业自身的规律,严格划分政治问题与学术、艺术问题的界限,坚决反对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儒家人生理想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现实的矛盾,在阐述儒家人生理想积极因素的同时,着重探讨美好的儒家人生理想与人生现实出现反差的原因,以供现代人思考对儒家人生理想如何既克服又继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放在首位,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根源;把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化统一起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精髓;把先进生产力、先进化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实际提出来的;是贯穿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的一条主线;是对我们党的奋斗业绩和历史经验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该文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角度,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研究,从而论证高校教师如何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先进文化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努力用先进文化引领文化潮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消费主义和电子媒介的冲击,并由于教育的失误,使之在广大的青年学生当中声誉欠佳,遭受了很严重的冷遇危机。为此,不应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奉为主流意识形态予以解释和辩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同样也是批判的利器。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寻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恢复马克思主义对年轻人的吸收力。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结束后,是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阐明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拓展.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过程中,毛泽东是起点.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也是核心,是根本目的.可见,毛泽东对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对于党的建设,功劳巨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特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指导下发展成熟的。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要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建设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精髓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提出传承中国式文化、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大众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和引用以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吸收。文化创新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指导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变化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首次提出劳动问题。对什么是劳动问题、中国有没有劳动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劳动问题都表示了不同观战和立场,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重视劳动问题,是欧洲工人运动发展在中国的反映,同时也是五四新化运动民主观念深入的必然结果。劳动问题的提出,不仅使新化运动走向深入,而且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生境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同的看法,相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与认同也有着独特的规律。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注重分析民族地区今昔变化、要使少数民族学生深入了解本民族历史遭遇,并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化认识的集大成,他在西方明和中国旧明相撞击的过程中全面阐发了三民主义的化宗旨,把西方先进化和中国传统优秀化相结合,并部分借鉴了近代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的化探索对于我们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