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说”字后面加标点,看起来简单,但小学生由于难以分清书面语言的结构,辨明表达意思的语气,在写作中常常千篇一律用冒号。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编了一首儿歌让学生巧记:“说”字后面加标点,四种情况记心间:要说的话在后边,“说”字后面两圆点;要说的话在前边,“说”字后面画圆圈;要说的话在两边,“说”字后面加逗点;要说的话非主句,“说”字后面不用点。例1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两盒。”例2“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例3“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说,“我给您去换零钱。”例4因此,孩子们说“…  相似文献   

2.
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尤其是有关“雅”的标准,一百年来众说纷坛、襄贬不一。本文研究了各种对严复“雅”字翻译标准的评论,结合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言(象)意论、“美善统一论”观点,认为严复求雅的翻译旨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使然,但作为翻译标准,“尔雅”的内涵应该重新界定为对原文风格的忠实。  相似文献   

3.
“信达雅”三字,原是严复在《天演论》里阐述的翻译西文的三条标准,后来被广泛地用作文言文翻译中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其实,答政治主观题何尝不也是要念这三字经呢首先,政治主观题答案要做到言而有“信”,反对“背信弃义”。所谓“信”,指答题做到准确表达。它有两层含义,一…  相似文献   

4.
近代翻译家严复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一直为我国翻译男所遵循。而真中的这个“唇”字尤为重要。“僵”菩,就事要忠实于原文,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内霍和思想,即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是础上忠实的表达原文。“层”是译文质晏愿到保证的苗要条件,而理解只是“层”的第一要求。由此同见,理解对于翻译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真中,逻辑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造字用词中的逻辑问题词的翻译是最基础的一个翻译宰但。没有正确的词义选译,就谈不上一篇好的译文。因为在英汉两种语宫中.…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标点     
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总”,将文意提升。此文用了“排比段”的写法,但不是“各唱各的调”,结句将分叙总合起来。②文意以事物的特点出之。分说能依据四种标点的各自特点,凸显“成长”的各个侧面,不是大而化之地说“成长”。让两辈四人说四个标点,其寓意同其辈份和身份是吻合的,构思极其周密。此文最精警的句子是结句中“经过努力,人生会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会是一个立直了的感叹号”,此句中“也会”将文意深化,“立直”将主旨形象化——“立直”意蕴同感叹号的外形契合。  相似文献   

6.
逗号搬家     
有些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一遇到人物对话,就在“说”字后面加冒号。其实只要细心就会发现,“说”字后面的标点有多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7.
写信时,人们通常要在信的末尾处写上“此致”,再另起一行写上“敬礼”; “此致”后面一般不加标点,而“敬礼”后面则要加感叹号。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写信格式。“敬礼”人们—般都懂, “此致”是什么意思呢?二者之间是动宾关系吗?在书信体应用文写作训练中,常有学生这样发问。  相似文献   

8.
古文断句歌     
古文断句莫畏难,熟读精思是关键。理解结构看对称,上下语境仔细观。特殊句式要推敲,词性词义要精研。章法主旨全理解,方可断句加标点。常用虚词与标点,更有规律供参看。“盖”‘·夫”通常列句首,“矣”“耳”之后加句点。句末“耶”“乎”表疑问,“哉”字后面加感叹。“曰”字后面加冒号,“于”“而”只在句中间。判断常用“者”和“也”,前逗后句往上添。多读多练最重要,句读也要靠语感。古文断句歌@孙鹏霄$山东平度一中~~  相似文献   

9.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用来表示停顿语气及词语性质和作用的符号。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民间有不少妙用标点和用标点断句的趣事,现撷取数则。 1.标点信件——世界上最简洁的语言。著名作家雨果把《悲惨世界》书稿寄给出版社,但久久不见回音。他给出版社寄了一封信,全文“?”,含蓄地问自己的作品怎么样?出版社收到信后,立即回答,全文是“!”,意为好极了!成了文坛上作家妙用标点的佳话。 2.标点救人——标  相似文献   

10.
[原文]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2004,(13)
解 老师 : 您 好 ! 在 古 文 阅 读 中 经 常 会 碰 到“ 书 信 ”一 词 的 不 同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请 问 它 们 到 底有 没有 区 别呢 ? 您 的忠 实读 者 阿 朵 阿 朵同 学: 你 好!来 信收 到。能 为同 学们 排 难 解 惑 是 我 最 大 的 快 乐 。 古 文 中“ 书 信 ”不 同 的 表 述 如“ 函 ”、“ 书 ”、“ 札 ”等 虽 然 都 有“ 书 信 ”的 意 思,但在 意义 上 还是 有一 些 差 6. 尺 牍 :牍 ,古 代 书 写 用 的 木异 的 ,现 将其 区别 例 举如 下:片。 …  相似文献   

12.
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他将“信”放在首位,可见“信”是翻译的的重中之重。所谓“信”,即是“忠实”的意思。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对原文忠实,不仅是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过小孤山大孤山》第一段末尾一句是这样标点的: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笔者认为“故得尽见”后面那个逗号是多余的。因为“故得尽见”的“见”与它后面的宾语部分意思连接很紧凑。一般在动词谓语与它涉及的宾语之间不应用标点。所以正确标点这句话,应是: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相似文献   

14.
一、语境分析法就是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此法可普遍运用,尤其适用于理解多义词。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无相忘”一句里的“相”各家注本解释不一,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先看原文: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从中可以看出佣者话中的“若”是“你”,指陈涉,而不是“大伙”或“大伙中的谁”。也只有在陈涉说“如果我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时才可能有佣者的笑话,也才可能有陈涉后面的话。再看原文中的后面一段: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  相似文献   

15.
[原文]刘安世,字器之。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始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  相似文献   

16.
人们写信常在末尾写此致二字,另起一行写敬礼二字,这已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敬礼好懂,此致是什么意思?此者不是指后面的敬礼,而是指前面信中所写的内容。写回信,末尾用此复;发通知末尾用此通知等等,这些都是煞尾语。此字在于概指前文,了结全篇,致者尽也。此致二字连用,意思是上面的话说完了,它是信的结尾词,而不是敬礼的动词。两者不存在任何关系,因此此致后面不应该不加标点,而应用句号来断开。  相似文献   

17.
百花园     
一“点”之差标点符号不可有可无,它在文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文章不加标点,往往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因缺标点或标点不当而产生歧义或闹笑话的事也时有听闻。今举两则如下: 不用退稿某初学写作者给报社投稿,稿件末尾写有“不用退稿”几个字。他的本意是:“若不采用,请退稿。”但因“不用”后面少了个逗号,编者却理解为“用不着退稿”,“不必退稿”。意思完全反了。谁胜谁败? 某中学篮球队到异地与兄弟  相似文献   

18.
写信时,人们通常在信的结尾处写上“此致”二字,然后,再另起一行顶格写上“敬礼”二字。“此致”后面一般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而在“敬礼”后面往往要加上感叹号。一般人认为“此致”、“敬礼”是动宾关系,应理解成“写到这里向你表达敬重之意”。  相似文献   

19.
初学英语者对翻译或许不大注意,以为翻译是两种文字的互换,能阅读就能翻译,说不上需要技巧。而对于一些具有一定英语知识的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念起来很顺口的句子翻译后的译文念起来却感到很聱口,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忠于原作的字面则译文不通顺,译文朗朗却矢之杜撰。如何做到既能使译文通顺又要忠于原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的标准问题。 历来讨论翻译问题,总要首先涉及翻译标准,以此作为衡量译文优劣的准绳。我国至少在东汉便已有了翻译理论的雏形,以后玄奘提出了“既求真、又须喻俗”这两个翻译的信条。“求真”就是我们现代所称的“信”,“喻俗”即为“达”。“信”是确切,“达”是顺,即通畅,标准的译文必须在含义上与原文贴切,而且读来通畅。“信”不是指原文有哪个字译文也必须有哪个字。初做翻译的人大多数星逐字照搬,以为这样才算忠于原作。这样逐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