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普遍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包括消息),写得更短些。有的人总认为,某些文章可以写得短一些,而另一些文章“命定”短不了,比如议论的文章、叙事的文章、抒情的文章……就难以写短。果真如此吗?不妨请教一下古人。自从司马迁撰《孟尝君列传》(《史记》)后,“孟尝君能得士”之说,便成定论。后来,王安石写了一篇翻案文章《读孟尝君传》,反驳这种传统说法。《读孟尝君传》全文共有90字,不妨引之于下: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一位朋友拿来一篇《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的言论稿,让我给他参谋参谋。看完文章后,我对他说:“稿子写得不错,就是有几处的标点用得不妥……”没待我把话讲完,他便开腔了:“只要句子通顺,没错别字,标点点的对不对都无所谓,到时编辑会给点好的。”他的这番话让我想起  相似文献   

3.
被打入地狱的和坤,一天听说阳间的某刊物刊登一篇题为《贪官之最》的文章(《泾渭》今年第3期),便以为是写他的罪行,诚惶诚恐地借来一看,立刻喜上眉梢。因为文章中大贪官的名字虽然出现了11次,皆为“和坤”,与他名字中的“坤”有别,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去找包拯。见了包拯说:“包大人刚直不阿,办案公道,家喻户晓。世人都说我是大贪官,弄得我臭名远扬,使我蒙受了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4.
一天,著名作家刘绍棠应邀到南开大学讲学。他讲到文学创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时说:“即使真实的东西,也是有所写和有所不写的,无产阶级的文学更是如此。”这时,一位学生向他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刘老师,您说作家要有所写和有所不写,我觉得不应该这样。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的,存在的就应该给予表现,就可以写。”刘就开玩笑说:“你把你的学生证拿给我看看好吗?”递条子的姑娘呈现迷惑和茫然的神情,刘微笑地解释说:“我是要看看,你的学生证上是不是贴着脸上长疤的照片。”这位姑娘更感莫名其妙:“长疤时谁拍照片啊?怪寒碜。”刘因势利导地说:“是呀!你不在  相似文献   

5.
我熟悉一位基层报道员,他一连写了60多篇稿而未见报,就埋怨说:“咱和报社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多也没用。”我说这话欠思量。我在报社学习期间,常常见到编辑同志为编不到一篇好稿而发愁。记得有一次一位编辑开玩笑地对我说:“如果谁能为我寄一篇好稿来,那我宁愿送礼答谢他!”可见编辑盼望好稿的心情是多么真切。可我发现,有的通讯员,不是在提高稿件质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宋代的王安石不但是一位大政治家,同时也是文章的能手,自明代以后,王氏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多才多艺,能詩善文,尤其擅长論辯文。他和其他七位文人一样,善于写作短小精悍的文章,他的短文使人讀起来,感到簡洁明暢,而且說眼力很强。这方面可以举出《答李秀才书》《讀柳宗元传》和《讀孟尝君传》等篇为例。《讀盂尝君传》是一篇只有九十字的短文章,但是言少而意多,并且极尽曲折之能事。桐城派文人吳(?)生,曾称贊它是“古文短篇之极則”。《答李秀才书》也是一篇以短小曲折而取胜的文章。原文是:  相似文献   

7.
金溪今昔     
金溪县是个早就吸引我去一看的地方,原因是,读过王安石的一篇短文。出生在距离金溪县不远的宋代名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记叙说宋朝时金溪有个务农的方家,出了个神童叫仲永,5岁时即能诗,而且“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王安石听说后不太相信,还亲自去看了这个方仲永。这样一个天赋极好的孩子,如果给以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也许“唐宋八大家”会成九大家也说不定,或者宋朝如许的诗人、词人中又会多增加一个耀眼的新星。可惜的是,方仲永之父只把仲永这个儿子当奇货,炫耀于人,而不知后天教育,于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到了方仲永20岁时,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之辈。王安石在《伤仲永》一文里曾感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9.
主题要专一 中心要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把“旨戒杂”作为文章“七戒”中的第一戒,他强调文章主题不可繁杂含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能搞多主题,而应专一、集中。大量的写作实践也表明,一篇报道或文章,若能抓住一点,写深写透一点,能把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写清楚,写透彻,这篇文稿便算完成使命了;要是分散笔墨,这也写一点,那也写一点,成了“大杂烩”,篇幅长了,反而什么问题也没写清楚。军事上讲:“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写作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一篇文章中,宁可集中反映和说明一个问题,也不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罗列十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金溪今昔     
金溪县是个早就吸引我去一看的地方,原因是,读过王安石的一篇短文。出生在距离金溪县不远的宋代名家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记叙说宋朝时金溪有个务农的方家,出了个神童叫仲永,5岁时即能诗,而且“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王安石听说后不太相信,还亲自去看了这个方仲永。这样一个天赋极好的孩子,如果给以充分的学习机会,那么也许“唐宋八大家”会成九大家也说不定,或者宋朝如许的诗人、词人中又会多增加一个耀眼的新星。可惜的是,方仲永之父只把仲永这个儿子  相似文献   

12.
1994年下半年,《语文学习》准备在10月号上发一组文章纪念爷爷叶圣陶诞辰100周年。他们当然不会放过爸爸至善先生,约他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内容由他自己定。爸爸那时候在做26卷《叶圣陶集》的编辑收尾工作,实在没有时间。他对我说:“小妹(注:爸爸、爷爷经常叫我“小妹”,叫我弟弟永和为“小弟”),你来写一篇吧。”我很少写文章,要写有关爷爷的纪念文章,更觉得题目太大,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觉得非常为难。  相似文献   

13.
不容易     
如果北宋也有报纸,而那时的报纸也有“精神文明小故事”之类专栏,那么王安石的两个老弟真是够格登上去的。一个老弟叫王安国。《宋史》上说,当王安石“青苗法”大行其时之际,宋神宗曾向安国调查外界舆论:“卿兄秉正,外论谓何?”他是希望也预料安国会讲好话的,不料安国答道:“都在抱怨他知人不明,聚财太急呢!”另一个叫王安礼。有一次,苏轼为冤枉不过的“乌台诗案”下狱,旁人知道苏轼与王安石势同水火,当然都缩头不语。唯独安礼挺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文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  相似文献   

15.
“编辑”概念的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刊1991年第2期上,我写了一篇短文《“编辑”辞义辨析》,出乎意料地收到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来信,表示赞赏。可见《编辑学刊》的影响很广,与我持相同见解的也大有人在。最近,又看到本刊1991年第4期上刘光裕同志《再论何谓编辑》(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尽管刘先生的观点与我相左,但他说:“《辨析》虽属批评我的文字,然而都是为了繁荣编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曾磊鑫、韦金明报道:日前,驻藏某旅召开2003年新闻工作总结表彰会,该旅政委宋景原和旅长夏怀军亲手为士官报道员晏良缀上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这已经是他在2003年获得的第四项荣誉。晏良2002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的“优秀学员”。两年多来,他认真研读《军事记者》、《新闻写作简明教程》、《吹毛求疵》等函授教材,虚心向辅导老师请教,积极采写稿件,使自己从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迅速成长为一名“兵记者”,学写新闻第一年便发表稿件110余篇,荣立三等功一次。2003年,晏良戒骄戒躁,勤奋学习,扎实写…  相似文献   

17.
“论说”     
《论说》是《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作者把论说分开来讲,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说”着重在打动人,要说得动听。这也由于论和说的来源不同,“论”是从诸子的学术文章来的,“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来的,“论”偏重在学术,“说”更要讲究技巧。但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此方《孟子》是“论”,但其中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引用齐宣王不  相似文献   

18.
王锴 《今传媒》2003,(6):69
《中华读书报》7月9日在《学术双周刊·社科广角》专版刊登了一篇《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发现》,对一部据说是“填补空白”的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作了推介。这部专著到底有什么价值,圈子里的人尽可以随意评说,胡吹乱捧,但这篇推介文章里的几段话反映的观点,却颇值得推敲。文章说:“《论稿》的文学史观之新,还在于突破了反映论的局限”,“过去我们谈文学,总说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第一位的,而文学创作是第二位的,是对已经摆在眼前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论稿》的作者“不这样看”,“在《论稿》中,文学成了建构历史,建构现代意识的原动力”。急性子的  相似文献   

19.
知识与趣味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这本书上起先秦,下至明代,共选辑文章222篇,而且选材也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萧)》,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古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