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4月29日下午,《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新书发布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这套丛书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研究所所长肖东发教授主编,由出版研究所与北大图书馆联合推出。中科院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北大地空学院教授杨承运应邀担任丛书顾问。全套图书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以“历史”和“人文”为着眼点,以北大的百年风雨里程为背景,用大量详实的史料向读者讲述了北大是如何在那些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坚持办学,坚守“教育救国”的道路,北大教授与学生如何在逆境中艰苦奋斗,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同时也介绍…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曲学家吴梅曾任教北京大学,当时,唱曲子还被传统学问家视为“小道末技”,北大聘请吴梅讲课,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连北大的大学者黄侃也非常不满,两人曾经在酒醉后发生口角,甚至动起手来。还有一次,黄侃讲完课,发现吴梅坐在教授专用沙发上休息,于是怒问:“你凭什么坐在这里?”吴梅理直气壮地答道:“我凭元曲。”  相似文献   

4.
传媒名家     
《新闻与写作》2006,(11):M0001-M0001
蓝鸿文,四川隆昌人。1929年生。1950年1月参加革命。先后毕业于重庆南泉新闻专科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48年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新闻通讯作品。1951年8月至1955年8月相继在西南新华日报和西康日报任记者、编辑。1955年10月调初创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事新闻教学工作,1971年参与北大新闻专业创办。曾任北大新闻专业分总支书记、人大新闻采访写作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次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津贴。2005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首批荣誉教授”称号。社会兼职:曾三次连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高校校报研究会顾问、河北《采写编》杂志名誉顾问等。  相似文献   

5.
如今说到教授,这个“高等学校中职称最高的教师”的社会声望,是个沉重的话题.腾讯网有一项针对“北大教授‘粗口门”的网络调查,投票总数为1364.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教授的素质在严重下滑?”调查结果显示,选“是”的有939人,占68.84%.①是不是教授真的如接受调查者所认为的那样,素质严重下滑了呢?  相似文献   

6.
赏识聆听     
在谈话节目里,听和说同样重要。美国教授约翰·斯图尔特认为,传播是双方共同完成的,它不仅需要言说,更需要倾听。“当人们最大限度地以表现个性的方式在一起谈话和倾听时,这种传播的样式就发生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斯图尔特等人所提出的“对话的倾听”,使对话的意义打破了人们原有印象中听与说的间隔,使我们认识到,听,对于形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言语互动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的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历来被选人大、中学教材,其写作年代应予考订。 该篇分为正文和补文两部分。其正文的写作年代可据补文中所说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一语推定。按归有光第一次结婚娶魏氏,是在他23岁时,即嘉靖七年(1528),所以《项》之正文当作于嘉靖三年(1524)他19岁时。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归有光的生年,一是他本人统计年头的习惯。目前记载归有光的生年有两说,一作1506年,一作1507年,两说各有所当。按归氏生于明正德元年,当公元1506年;但他的生日在腊月二十四,据《两千…  相似文献   

8.
习现代文学史的人都不难于知道当年北大两教授的一次作文造假。那是1918年3月《新青年》杂志上署名“王敬轩”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但,世上本无王敬轩,他是北大教授钱玄同化身的假名。在这个名头下,文章对新文化运动肆行攻击。然后由北大另一教授刘半农撰文批驳。  相似文献   

9.
立春时节,我闯进了中国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裴显生家里。室外残雪未消,室内水仙清香扑鼻。寒暄之后,转入写作正题。裴教授颇有感慨地说,目前在写作上,学风文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小本钱做大生意”!  相似文献   

10.
时政     
《青年记者》2006,(16):4-5
北大海外全职教授造假调查据《新世纪周刊》报道,学校为海外全职教授虚报工作时间在学术界比较普遍,并非只出现在北大。教授们因此获得的利益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外的收入。拿着全职引进的钱,却没有在学校尽到全职的工作任务,是虚领报酬。邱成桐对《新世纪周刊》说,他指责的依据是许多接受北京大学聘任的“长江学”同时也是国外(绝大多数是美国)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职工作人员。“新语丝”网站的负责人方舟子说,全职教授脚踏两只船不是什么新闻,他在2002年就注意到清华大学出现过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1.
度过了1960年代中后期的喧嚣,整个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郁闷的年代。折腾了五六年后,“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搞两三年”就及时刹车,但“文革”初期热情或不热情的投入者,开始被政府有意识地发配各地:那些在党和国家身居高位的人因林彪的“一号令”被遣散外地一文化界的“牛鬼蛇神”被发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而十七八岁的最热情的投入者,则被一场“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2.
幽默,是指用风趣的语言,表达含意深刻的内容。在新闻写作表达形式的不断创新中,幽默语言、幽默风格的运用,已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新闻写作中幽默的运用,并不能提升新闻的价值,但是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巧用幽默手法,可以使新闻写得更生动活泼,从而增强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效果。我们来看一段有趣的文字:有人问爱因斯坦教授:“听说你的相对论,全世界只有十几个人能懂,真的吗?”“真的。”科学家回答说。“不过,您是十几个人中间的一个”。“别开玩笑了,教授!”“我没有开玩笑。假如您同一个漂亮姑娘…  相似文献   

13.
“群众高兴地说..一”“干部战士深有体会地说……”“大家激动地说……”“工人们信,二百倍地说.”:.”“同志们满怀豪情地说·….“学生和老师们异口同声地说……”“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说“一” 每当看到报纸上这些描述群体的各式“说”的报道时,我心里总不觉生发出一种别扭感. “大家是不是就这样说的?”稍懂街闻写作常识的人看了这样的报道,都会产生如此疑问.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思维方法、观察生活的感受以及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素养等各不相同,说出来的话怎么能够“众口一词”、‘异口同声”?这些只…  相似文献   

14.
戴平 《出版参考》2011,(12):46-47
3月7日,在北京列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人们听得出,他的普通话水平的确很“普通”。他自己也承认,香港四五十岁的市民讲普通话确实有困难,但现在“我们已从小学开始教普通话”,而香港政府年轻公务员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对此,北大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5.
3月7日,在北京列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人们听得出,他的普通话水平的确很“普通”。他自己也承认,香港四五十岁的市民讲普通话确实有困难,但现在“我们已从小学开始教普通话”,而香港政府年轻公务员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对此,北大师生报以热烈掌声。  相似文献   

16.
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文中说:“特稿已经被证明是一个讲述故事的有用的写作工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说:“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及讲好一个故事,是对特稿的最高要求”;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的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  相似文献   

17.
2006年9月10日,恰逢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北大信息管理系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召开了“周文骏教授《文献交流引论》出版20周年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近40人。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首先致辞。周文骏教授在会上简要介绍了自己著作的相关情况,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专家们高度评价了周老师的治学精神、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尹广 《军事记者》2001,(12):37-37
我从小就爱好写作。由于刚上小学就遇上了“化大革命”,没有学到什么基础性的东西,连汉语拼音都没学,害得我至今拼音能力不过关。但我喜欢写作,教我的语老师若干年后碰见我的父亲,有些遗憾地说:“你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基础扎实一些的话,将来可以写小说的。”70年代末,我抱着曲线就业的心理,从武汉市郊的农科所,作为我国最后一批知青,报名从军来到了西北边陲的军营。  相似文献   

19.
一位95岁的老太太,凭着做女时在娘家学会一手专治癌疮的绝活,在“金钱”得宠的人世间,她却以70多年义诊的壮举,固守着自己虔诚的信念……90年代末在跨世纪年前,90高龄的唐老太太还出诊到湖南长沙市,这些年来,她救治的癌症患者远到北京上海,近至邻省广西、福建、江西。究竟她从癌魔中夺回了多少条生命,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每治愈一个患者,她总是这样说:“人活一世,就要积德行善,为人治病是我的修行。”60年代郁南县江川镇的一位叫梁霞珍的大嫂生了孩子没几天,尿血不止,还因流血过多不省人事,送到医院经诊断为子宫癌,医院的大夫说已经没有多大希望了,拒绝收治。家属把病人接回家后,听  相似文献   

20.
70年代初期,李成书同志在河北大学中文系读书。那时我讲授基础写作与新闻写作一类的课程。20多年过去了,他留给我的勤奋、刻苦、朴实、忠厚的印象,至今难以磨灭。最近,省内新闻界的、一些同志向我介绍说:邯郸日报的李成书很有“动静”,值得注意。近年来他采写了大量有特色、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其中20多篇获省级以上奖励,并被评为邯郸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我听后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