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芙琳下定决心逃离苦难.却终在出逃前精神瘫痪的荒谬结局印证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伊芙琳由于长期处于都柏林人的“注视”之下,终被异化为不自由的“物”,交出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未来。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的"耙耧系列"小说中对生死、荒诞、自由的全方位书写,明显地体现了西方存在主义的一些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一直生长在中国故土上并始终把农民的生存状态作为其终极关怀的阎连科,把东方人所具有的生死观念、泛神论思想及儒家智慧纳入其小说创作中,使得他的小说在具有着两方存在主义因子的同时又打上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阎连科式的存在主义或曰中国式和东方式的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3.
乔伊斯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开拓者,不但其经典之作《尤利西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而且其早期作品《都柏林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伊芙琳》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第四篇。小说直接,生动地表现了都柏林青年人瘫痪的精神状态。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结尾,并探讨伊芙琳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是绝对自由的。然而自由与责任不可分割,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最后解放人。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萨特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学","人道主义",存在主义自由观是一种人道主义自由观。它在把人投向未来的同时,人也在不停的形成与创造中,人是人自己的未来。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理念"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对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其学术界鲜有研究的《巫术师》自由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主人公尼古拉斯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历经"绝对自由、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的生存体验,这些生存体验构成了他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认识。研究认为,小说借助巫术师康奇斯导演的"神戏"让尼古拉斯在历经各种挫折之后获得成长,充分表达了福尔斯对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认可以及对于芸芸众生追求自由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去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由彻底毁坏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主人公盖茨比至始至终坚持在追寻财富梦与爱情梦的道路上,然而他自由的抉择最终换来的却是虚无的悲剧。本文基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虚无化三方面重新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的《伊芙琳》通过对伊芙琳努力挣脱父权制度控制、经历内心挣扎却失败的故事描写,表现出他对20世纪初爱尔兰女性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希望女性能够不断争取独立和自由,勇敢追求幸福。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社会背景、家庭生活、感情世界方面对《伊芙琳》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萨特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的理论整合,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为了找到"人的真理",存在主义强调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马克思主义坚持从历史的实践性出发.前者有现象学本体论的支持,后者有唯物辩证法的根据.结果,前者看到了个体的"绝对自由",后者看到了社会的"阶级压迫".他重新引入"个体实践"、"惰性实践"、"匮乏"、"总体性"等概念,试图建立一个历史主动性的解释模式.不过他内心深处所坚守的现象学存在主义,使得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很不牢固,他始终在模棱两可的思想转换中犹豫着.  相似文献   

10.
人具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存在先于本质"演绎而来的.人的绝对自由选择观并不必然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因为存在主义在强调人具有绝对自由时,又赋予了其承担责任的义务.存在主艾的自由选择观对于今天的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表现为:要确立学校德育的基础是自由的新理念;要通过让学生自由选择价值观来发展其道德自主力;学校德育要鼓励学生勇于自由选择道德价值观;道德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采用让学生自由得出道德结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图以存在主义理论切入张炜的小说,通过对其小说的流浪意识的开掘,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走向边缘--精神守望"的流浪主题.在多种"冲突"(传统与现代道德、人与自然、大众文化与纯文学)的共谋之下"存在"的"焦虑"在所难免.这种极具张力的深层结构彰显出了张炜小说中的存在主义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2.
存在主义把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关注现实人生、尊重人的自由,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进行更为深刻的自我理解的手段,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而做出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倡导者之一.他的<贵妇人画像>被称作是一部经得住用各种方法阅读的佳作.这部小说不仅突出了詹姆斯一举成名原因之"国际题材",而且展现了詹姆斯对伊莎贝尔细腻、生动的心理剖析,为他后来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埋下了伏笔.文章从存在主义,尤其是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角度,试图阐释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事实上是她自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正>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是德国伟大的哲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主要代表作之一《什么是教育》以存在主义哲学为认识论基础,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观出发,面对科学主义的冲击,详尽地论述了作者  相似文献   

16.
政治存在主义是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的真实面目是纳粹暴政的帮凶。它“超越”了存在主义,从而导致了政治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的根本对立。在自由观问题上,马尔库塞的个人的自由实战论批判了政治存在主义的他治自由观。  相似文献   

17.
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哲学思想决定了自由精神在其理论、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讨萨特在存在主义文论中体现的自由主义倾向,主要求助于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里提出的"四要素"说,同时紧扣萨特的创作实践,从社会人生、作家、作品,读者四方面逐一谈起.最终得出结论:在萨特看似古奥晦涩、零散不堪的存在诗学作品中,隐藏着一条由"阻滞自由"到"召唤自由"再到"呈现自由"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自由哲学,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前提出发,因张扬人的"绝对自由"而在西方理论界特色鲜明.然而,从实践方面看来,由于自由往往与选择、行动、责任紧密联系,舍此无彼,所以人的自由又是具体的、处境的、牵涉的、相对的.这样的矛盾使萨特的自由哲学体系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痕.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针对几种对存在主义的责难进行了辩护,并阐述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文从萨特的自由观入手对其"存在先于本质"的论点进行论述,进而评述他关于自由选择和自我承担责任的理论,最后指出其绝对自由理论最终走向了唯意志论,他的自我承担责任理论也是空设的、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贯串维度,它提出了关于人的生存及存在的根本问题,在其理念观照下,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在其生活和创作中都鲜明地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倾向.她始终自觉地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她的诗歌创作始终流贯着一种追究人类生存底蕴的穿透力量,特别是切入生命深层的叩问与形而上的追问.在"遭遇虚无--寻求自由--进行创造"的心路历程中,她对人的自由和行为赋予了存在主义式的认知,对人的自我本质和个体心灵进行了深刻探索;她克服了存在的虚空感,突破了传统社会的价值评判,发现并艺术化地表述了人生的意义,在男权社会中走出了一务通往永恒的智慧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她已然超越了19世纪的身份属性,通过诗的言说谱写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