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美学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哲学精神与方法论原则中。现象学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体现在破除美是一种实体的观念、美学是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等五个方面。国内目前的现象学美学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需要加强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6.
后实践美学的美学方法论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而非"研究美"。美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审美对象,是一种特殊的"意义"。由于美只存在于审美中,因此就要通过审美体验获得美的意义,这就是所谓审美本质的发现。审美本质的证明,是对现象学直观的一种学术化论证。现象学是发现的逻辑,而存在论是证明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尔对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作出了根本的区别。但最具特色的是 ,盖格尔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现象学的对象而不是本体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经验美学和哲学美学的代表,完形心理学美学与现象学美学在审美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审美教育中,表现为各自的美育过程、方法以及功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美学从“类神学”到“精神哲学”、“心理学”直至“艺术生理学”、“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历史演化过程,身体从传统美学视野里理念、精神的附庸成为自身拥有独立价值,并且肉体与心理或灵魂深度交融的“未被撕碎的身心统一体”。作为审美客体,随着对身体耻感的剥离,人类基于身体自我欣赏的自恋得到正名;作为审美体验者,身体从形而上美学谱系中精神往下流溢、理念获得分享的“美的末端”,被理解成审美体验活动的“第一入口”;作为审美创造者,身体也走出了传统美学中的缺席状态,身体的活力被视为审美创造的“第一推动力”,创造者的“身体状态”同时也被视为“情感状态”、“心理状态”。心理学美学、生命美学、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等对于美学思维路径的开拓,极大程度上改善了身体的境遇,并且为身体美学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项脊轩志》审美属性的达成反映了现象学美学所界定的"美"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物",主要体现在《项脊轩志》中的自然对象成为审美对象的途径、作为自然对象的审美对象需要具备的特征、作为自然对象的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盖格尔建构的现象学美学中,审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盖格尔认为,审美价值只存在于审美对象中,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中。作为艺术深层效果的基础的审美价值,主要包括形式价值、模仿价值和积极内容价值三类。审美价值是绝对的、不证自明的,并具有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而关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则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杜夫海纳审美对象构成要素的认识尚存分歧.事实上,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就其自身的内在结构而言,主要由感性、意义与形式构成.这是一种内在式的包蕴结构:意义内在于形式,形式内在于感性.其中,意义是内核,感性的形式是外观,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杜夫海纳思想的复杂性已经有所显现:作为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他并不固守现象学的方法,而是积极吸纳各种思想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这也是杜夫海纳美学思想的一个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崇拜     
“艺术崇拜”是一个为文艺理论、美学所几乎未论及的审美接受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视角描述和阐释“艺术崇拜”的生成原因,并且深入探讨它在审美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功能以及它对于艺术文本的价值评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艺术崇拜     
“艺术崇拜”是一个为文艺理论、美学所几乎未论及的审美接受现象。本文从文化学、历史哲学、美学等视角描述和阐释“艺术崇拜”的生成原因,并且深入探讨它在审美现象学意义上的内在功能以及它对于艺术文本的价值评价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杜夫海纳的美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当代著名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以探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己任,而他研究审美经验的步骤是:先对此加以描述,接着进行先验的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形而上学的意义。形而上学在杜夫海纳那里也就是本体论。他的研究宗旨不仅说明他是当代少有的本体论美学家,而且也说明他也把本体论美学纳入了审美经验的研究范围。现象学在胡塞尔那里是纯粹的认识论,在海  相似文献   

20.
美学的家园     
美学的本源在于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类学本体论。这一特点在西方现代形态的美学发展中日益彰显 ,在中国古代的丰富美学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而要接通这种本源之思就在于要实行“现象学的悬置”和开放坦荡无私的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