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生起始阶段总是想学好、想进步、想成功的,只是到了高年级,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得部分学生经常遭遇失败,心理上承受着失败的挫折,反反复复、久而久之,没有信心也失去自尊,以至于破罐子破摔,精神上一蹶不振,行动上积重难返。可以这样说,反复失败是造成差生的主要原因。成为差生的根源在  相似文献   

2.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承受失败。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失败,正确认识自我,给他们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增强自信心。采取正面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和家长联手,恰当地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耐心地、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其解开自卑情结,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能成功吗?”“我失败了怎么办?”“我行不行啊?”……在排球训练中,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以及教育者。在训练中具体表现为:学生提不起精神,害怕,承受不起挫折等,严重阻碍着训练的脚步,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很“受伤”,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让他连续经历失败;对一个人最大的欣赏,莫过于他可以承受连续的失败.失败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糟糕的是不能读出失败所带来的信息.这样,就会使我们不断地陷入失败的怪圈.……  相似文献   

5.
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让他连续经历失败;对一个人最大的欣赏,莫过于他可以承受连续的失败.失败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糟糕的是不能读出失败所带来的信息.这样,就会使我们不断地陷入失败的怪圈.  相似文献   

6.
当前不少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要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必须对其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也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毅 《湖南教育》2001,(16):27-27
当前,不少学生意志薄弱,抗挫折的能力较差,遇到考试失败、老师批评、朋友误会等情况就伤心、落泪、沮丧,甚至毁灭自己。然而,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校是微型化的社会.学生之间学习存在着竞争.就会有成绩优劣之分: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各种精神负担.就会有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之分:在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又难免会有坚强与脆弱之分。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对众多的学生进行了分流与筛选.我们把学业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称为学困生。学困生由于有过多次的失败经历.对人对事往往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9.
自从上了高中,我常听同学们说:“我国的教育制度不合理,高考太残酷,学生的压力太大了,要改革。”同学们,你是否也赞同这种观点呢?高考制度在目前还不能取消,你是否为此感到无奈,沮丧?如果是肯定的话,我要说:你为何不换个角度看待高考呢? 同学们,不要以为繁重的学业是在剥夺我们的欢笑与活力,其实,这是对我们的磨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不要以为高考压力太重,重得让学生不能承受。毕竟,即使失败,也还有足够的青春供我们去拼搏。如果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起,今后又怎能  相似文献   

10.
挫折承受差异,即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和适应能力的差别。中学生在遭遇挫折时避免心理失常的能力有高有低。挫折承受力高的学生能从挫折中激发斗志。逆境成才;挫折承受力低的学生则会因此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了解并掌握中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差异,有助于教育者因材拖教,提高教育成效。 一、中学生挫折承受差异的形成因素 1.自然因素 由于意外事故造成身体残疾,或因病长期缺课,失败的恐慌使这类学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心理。他们精神萎靡、心理脆弱,缺少精神支柱,挫折承受力低。  相似文献   

1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平坦大道,有机遇也有挑战,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顺境也有逆境.未来的社会有可能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要想坦然面对这样的变化,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意志.在历史教学中,我根据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发生在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案例,不仅可以发现在学生中所蕴藏的创新潜能和将所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于实践的热情,而且也给我们的教育以诸多的启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协作和共享成功的个性品质,并勇于承受挫折与失败的意志.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第十一册《胜不骄,败不馁》一课是属于良好的品格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要有承受成功与失败的良好品格,其教育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学生在长期实践中自学养成。  相似文献   

14.
王志强 《学周刊C版》2010,(8):173-173
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对青少年的人生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和发挥具有决定性意义。武术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良好心态,在培养人的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个发生在物理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案例,不仅可以发现在学生中所蕴藏的创新潜能和将所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于实践的热情,而且也给我们的教育以诸多的启示。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协作和共享成功的个性品质,并勇于承受挫折与失败的意志。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践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包含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既有认知的发展.也有情感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强调知识的获得.强调学生的成绩.习惯用统一标准“一刀切”衡量学生、评价学生,而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却重视不够.轻视甚至无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从而让众多学生不断地接受失败,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挫折.直至失去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干扰或障碍,遭到损失或失败。挫折相伴人生而存在,人生难免有挫折。能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考验,是一个人搏击人生、成就事业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此,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激发其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既是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相任务。教学中,我们应怎样向学生渗透挫折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学会承受     
你不可能永远不失败,而要想在失败后奇迹般地站起来,就必须学会承受,承受那些你该承担的挫折. 最优秀的人也可能因一时失利,遭受挫折.挫折是成功的驿站,而承受就是走向下一步的信心和力量.只要你肯努力走下去,一定会阳光灿烂.  相似文献   

20.
师爱是难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孩子的成长,我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觉得是唱唱高调,或写在本本上背下来的条条框框,教育责任感无形中也加强了许多。实际上,有了良好的愿望和一颗博爱的心,不一定就能获得显著的教育效果,而我们常常对此估计不足,总期望能一劳永逸。也许一点点失败,一点点挫折,一点点失望还能承受,我们还充满希望和热情。可是总是失败,总是受挫,总是失望,会怎么样呢?班级学习成绩不理想,集体活动拿不到名次,学生总是不听话,天天有事情发生,科任老师经常来告状,家长时时找上门……又会怎么样?特别是看到添麻烦的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