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立涛  沈镭  张艳 《资源科学》2011,33(12):2386-2393
能源“四荒”、“拉闸限电”以及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冰雪灾害,为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证实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本文在明晰区域能源安全概念,辨识区域能源安全与国家能源安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广东与陕西作为能源输入与输出区代表,在借助因子分析法的基础上,对1995年-2008年两省能源安全展开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①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不断提升,而广东则日趋恶化,陕西能源供应稳定性显著优于广东;陕西能源使用安全性先升后降,而广东呈平稳发展态势,广东在能源使用安全性方面具明显优势;②煤炭对外依存度、煤炭产消比、运输风险指数是目前影响区域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单位GDP碳耗与能耗是影响能源使用安全的关键因子,能源消费多元化有助于能源使用安全性的提升。基于此,分别针对广东与陕西区域能源安全情况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树礼  刘世伦  钟孟春  吴秀鹏 《资源科学》2010,32(12):2263-2267
能源安全问题是涉及国家经济、国防等各领域建设的重大问题。传统化石能源是各领域能耗的主体,存在着全球分布不均、可持续供应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装备领域存在能耗大、能源需求量增速快、化石能源依赖性高等突出问题,影响装备长远建设发展和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美军为保证装备能源供应采取了三方面主要战略:将能效指标纳入装备采办的源头;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能源浪费;研发使用新型能源。借鉴美军装备能源战略举措,结合我国国情、军情,我军装备能源供应要着重加强四个方面:一是在替代能源尚未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要加大化石能源战略储备;二是倡导节能减排,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注重源头控制,在论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装备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问题;四是要积极研发替代能源和使用替代能源的装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装备能源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安全系统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供应安全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谐。近年来,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严重,区域能源安全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中国能源安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产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子系统参数的调控,预测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耗量、能源供需缺口与能源战略储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模拟得到三种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调控参数不变,我国现有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将难以持续;通过参数的调整,模拟得到方案1与方案2下的能源安全系统发展模式。相比方案current,从长远上看,因国家战略储备的增加,方案1下的能源安全系统稳定性较好;从短期角度看,方案2中的能源生产量持续增加,保证了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但从长远上看,国家战略储备的减少将会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所得结果,提出建立国家能源统计管理账户、强化能源战略储备以及加快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使用等措施以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涵  聂飞飞  胡雪原 《资源科学》2018,40(3):477-485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能源“四荒”问题,说明区域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能源供应、使用、经济与环境安全四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赋权法的主观性,与TOPSIS法相结合,对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能源安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山西、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仅占研究省份的30%,其余21个省份普遍低于全国能源安全平均值。中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西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能源安全值偏高;东部及中部地区能源储量较为匮乏,并且能源消耗量巨大,导致能源安全值偏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海科技》2016,(4):34-36
正能源安全被世界各国所重视,能源政策的制定关系着国家经济和安全的根本。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能源消费逐年攀升,国内能源供应紧张,能源安全亟需保障。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其能源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经历了多个阶段,能源消费早已达到峰值,结构比较合理,战略制定具有性,其能源战略对全世界都有借鉴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很多方面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我国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和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实施煤炭资源的国际化延伸战略和国家实行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和保护性开采是煤炭资源两大重要国家战略。论证了其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是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和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大前瞻性问题;提出在国际上特别是煤炭资源赋存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投建煤矿、延伸能源供应链,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多渠道;在战术和战略层面上,提出我国现阶段优质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储备的可行性与紧迫性,为真正解决我国煤炭产业国际化和国家能源与经济安全的长远大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姜磊  吴玉鸣 《资源科学》2010,32(11):2179-2185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能源效率较低的原因。本文采用1996年-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广义矩估计方法和岭回归方法,估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边际效率及其不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换算,分析了省际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边际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天然气、电力、石油、煤炭;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天然气和电力比重提高会提高能源效率。由此,为了提高能源效率,应努力减少煤炭、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大煤电的转换力度,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逐渐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强保证石油安全供给措施,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尤其是,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同时,仍需在政策上鼓励各个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  相似文献   

8.
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能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重要地位日益显露。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越来越大,常规能源已无法满足,甚至出现能源短缺问题。 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为主,占70%强,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战略因素之一。因此,寻找新能源,利用新能源就成了我  相似文献   

9.
煤炭气化的分类与应用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的二次能源和化工产品的技术。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改变中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量,减少因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石油供需矛盾,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乌克兰危机爆发引发区域性能源供应危机和全球性能源市场动荡,全球能源格局和能源科技发展趋势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国能源领域科技战略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基于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能源战略转向研究,结合国际能源贸易、全球低碳转型和国家能源安全等角度,聚焦能源领域科技战略趋势研判。文章认为:(1)能源供应本土化已成为全球能源科技战略发展方向;(2)清洁能源时代,能源技术成本属性逐渐增强;(3)全球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进程;(4)清洁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新挑战。此外,结合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从战略部署、研发平台、研发导向、创新体制和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我国构建能源体系新格局和能源科技新战略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未来先进核裂变能——TMSR核能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钍基熔盐堆(TMSR)核能系统项目是中科院未来10年先导研究专项之一,其研究目标是研发第四代裂变反应堆核能系统,计划至2020年之前建成2MW钍基熔盐实验堆,形成支撑未来TMSR核能系统发展的若干技术研发能力,并解决钍铀燃料循环和钍基熔盐堆相关重大技术挑战,研制出工业示范级钍基熔盐堆,实现钍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核能的综合利用。钍基核燃料具有232Th/233U转换效率高、在热中子堆中也能增殖、产生较少的高毒性放射性核素、有利于防核扩散等优点,但也面临燃料制备困难、232U衰变子核的强γ辐射给乏燃料处理和燃料再加工带来的困难、钍铀转换反应链中间核233Pa会吸收堆内中子从而影响233U产量。核燃料利用的工作模式有开环模式、改进的开环模式和闭环模式。熔盐堆是第四代反应堆的6个候选堆型之一,非常适合用作钍铀燃料循环,熔盐堆加上干法在线分离技术有可能实现完全的钍铀燃料闭式循环。本世纪初提出的氟盐冷却高温堆(Fluoride salt-cooled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s,FHRs),用氟化熔盐作为冷却剂,采用TRISO燃料颗粒作为核燃料,其中球床型氟盐冷却高温堆可以在改进的开环模式实现钍铀燃料循环。熔盐堆良好的高温特性使其成为核能非电应用主要候选者之一,反应堆产生的高温热可直接用于页岩油开采和高温制氢等工业领域。  相似文献   

12.
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及微电网、电网调峰提效、区域供能、电动汽车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保障能源安全,落实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切实推进能源革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重点介绍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钠基电池技术,并在分析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中国相关领域未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能源革命中的物理储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革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物理储能作为最重要的一种储能方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文章剖析了物理储能技术的重大需求,总结了国内外物理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比较了国内外物理储能技术发展水平,明确了物理储能技术发展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建议,旨在为我国物理储能技术和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暗能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化真是弄人,宇宙中最丰富的能量形式竟然也是最神秘的。自从宇宙加速膨胀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以来,一幅自洽的图像业已出现在我们面前:宇宙中三分之二的能量是“暗能量”(dark energy)——某种斥力物质的能量。但证据是否足以表明存在新的奇异的自然法则?是否还有其他更简单的天体物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15.
Energy storage     
《Endeavour》1979,3(1):1
  相似文献   

16.
<正>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fight against the climate change and reductions in carbon emissions,a worldwide wave of energy system innovation has surged up.The traditional energy system dominated by fossil fuels will be replaced gradually by a new low-carbon energy system mainly supported by new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will not  相似文献   

17.
全球能源变革呼唤能源经济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能源体系革命性变革的浪潮。当前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传统高碳能源体系,将逐渐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所取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将不再依赖地球有限的矿物资源,也不再侵占和损害地球环境空间,从而使人类社会形态从当前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向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常规能源资源将不断减少,为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时调整能源结构是必要的,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为了了解温州太阳能、风能蕴藏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应用温州各地的多年日照观测资料和风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太阳能、风能开发项目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源结构的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寿富  赵定涛 《软科学》2010,24(7):49-53,64
从能源结构角度对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强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了为实现"十一五"降耗目标各类能源增长率的变化范围,以期能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绿色能源 打造太阳能产业强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山东省太阳能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进一步明确太阳能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的方针,采取自主创新、科技支撑、标准先行、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规范和开拓太阳能产业市场,逐步实现企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技术自主化、市场规范化、产业聚集化,推动太阳能产业实现新突破,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太阳能产业强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