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Jock 《成长》2005,(4):78-79
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在进行着“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都按照基于性别差异的社会期望来履行和实践个体的性别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关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议论更是成了热门话题:男人追求真正的“男性气质”,女人追求十足的“女性气质”,仿佛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 ,社会范畴 ,心理范畴 ,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 ,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男性的意志、男性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这种特征由性别地位、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构成.它们分别属于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心理范畴,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形成三体相连而又相互独立的独联体.男性认为女性是他者,他者的存在是威胁和危险.于是男性必须排除这种威胁和危险.  相似文献   

5.
比较CSRI-50、BSRI以及CSRI三个性别角色量表中的词汇,发现男性化词汇体现出中西方在男性特质要求上的共性,而BSRI的男性化量表包含的体现强烈个人主义特质的词汇,中国的两个量表却没有,这反映出两种文化背景下男性性别角色观的差异;女性化词汇方面,三个量表均反映出大学生对女性特质的观点趋于一致与传统.但与 BSRI 比较,“勤俭心细”维度体现出东方文化对女性的不同期待;与10年前的CSRI相比,CSRI-50缺少了“守本分的”“安分的”“娴淑的”等特质,体现了社会进步对女性束缚的减少.而CSRI-50的中性化量表增加了“谦虚、孝顺”的特质,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回归;另外,BSRI和CSRI中某些男性化和女性化词汇被归为中性化.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观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性别角色仍趋于认同;另一方面,两性性别角色界限淡化,性别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4):55-58
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以描写家庭生活为核心,体现了性别、权力和话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女性化及衰落的男性气质的弊端,进而呼吁现代社会关注男性身份建构、男性气质危机等问题,启发人们探索建构双性化气质模式,努力实现两性间真正的平等相待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相似文献   

9.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对社会性别身份以及传统社会性别机制所定义的理想男女气质进行了嘲讽、批判乃至颠覆。通过塑造跨越性别角色的男女主人,乔伊斯试图将男女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重建更民主自由,更符合人性的性别机制。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1] 人从出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化压力 ,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约束已日益宽松 ,但性别角色仍是所有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性作一阐述。一、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描述不同性别的人各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把人们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描述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型。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假设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 ,男性…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颠覆了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对男性的束缚与奴役。贾宝玉背叛了“男人应该事业有成”的性别角色意识,颠覆了“男人远离女性”的性别的角色要求,挑战了“男人阳刚”的角色定位,违背了“男人老成持重”的性别塑造,反叛了男性友谊的“君子之交”,凝聚了男人解放思想所信奉的诸多理念。  相似文献   

13.
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史湘云、薛宝琴为中心,跳脱出人物单纯的生物性别,重点把握人物更深层次上的社会性别,对人物的性别视角进行多方位解析,探讨并重新阐释《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形象身上特殊的文化意义,并在特定角度概括《红楼梦》中“女性的男性气质”这一超越人物所处时代的人格特征,揭示出其超越生物性别的独特性,从而展现出作者曹雪芹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创作  相似文献   

14.
性别错位网络亚文化社群是一群喜欢、欣赏异于传统男女性别气质形象的年轻女性以网络为阵地形成的亚文化群体,有其特殊的话语形式。在文字符号、性别指称词汇以及文学语篇层面与腐女和同人亚文化社群具有明显的互文现象。研究发现,该反语言的性别指称体现出性别错位形象的性别是由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决定的;其文学语篇的“恋爱关系”小说主题与异性恋网络言情小说主题具有互文性,主要表现在恋爱角色双方的“性别角色模式”与“情欲冲突模式”两条主题链上。性别错位网络亚文化社群中的性别错位形象是女性群体在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框架内重构的特殊产物,体现出她们对两性亲密关系中情感与欲望和谐统一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15.
"双性同体"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是男女两性人格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是她们用来反对阴阳两极化及性别本质永恒不变的一件有力武器。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利蓓加身上闪现出"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人性活力与男性戾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及其现代困境。利蓓加的悲剧说明在男权意识长久与深远的控制之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困难重重。在现代社会中,"双性气质"理想面临诸多困境,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女性性别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同性偏好与变通性并存 ;青春期的发展分歧 ,即回归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或者向更利于成才的“半双性化”、“双性化”等新型性别类型发展 ;从社会支持到自我支持。影响未成年女性性别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为使未成年女性能健康地发展 ,可采取以下对策 :倡导双性化、半双性人格 ;实施科学的学校教育和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荷马的“英雄”开创了古希腊男性气质的某种原型,构成了西方历史上一整套男性的观念、价值与话语。作为某种文化的霸权与资本,“英雄”首先是精英自我展现的文化形象,同时也是策动、劝说非精英群体在政治上依附与配合的话语资源。这种信念鼓励男性在充满危险的公共世界中角逐荣誉,甚至牺牲个人与家庭的利益。另一方面,主流价值同样拥护男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利益。私人生活也是构成荣誉竞赛的重要方面,而这要求尊重女性的基本价值。阿基里斯与奥德修斯成为这两种男性气质的典范。然而,“英雄”却又暗中排斥着边缘的社会群体,他们无从接近作为社会与文化资本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8.
“女扮男装”形象身上兼具了“阴柔美”和“文人化”两种气质,符合女性“文人化”和男性“女性化”的审美需要。当两种倾向发展到明清时被普遍接受,也有其深层的原因。随着两种倾向的发展,“女扮男装”故事到清时也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传统的性别意识,性别角色又影响了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的故事演绎和形象描摹。  相似文献   

19.
浅析父权制文化对女性气质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权制文化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典型特征的性别文化体系,长期以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塑造着被动、依赖、柔弱的女性气质。男性往往也习惯于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去营造、规划心中的女性形象。女性身体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承载着男性对女性的规划,女性的思想和行为也受到规训和教导。然而,社会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为女性摆脱父权制的约束提供了新的机遇,女性主体性正日益彰显,女性气质不断地展现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性别气质为中心,基于社会学和女性学视野,对西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理论探讨进行回顾.在回顾和梳理中,作者将对一些学者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加以阐述,并力求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所体现的方法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