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2.
以道家思想为参照,通过对“大道”与“道”、倾听道说与观物得道、在说不可说者的超验语言及对理想生存境界的设定等方面的比较,探寻海德格尔语言之思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言说的应答与倾听,只有在言说中才有语言之显现,语言就是“让……显现”。语言是人生存的样式。语言的有限性是人无法跨越的界限。用语言去认知与对语言采取认知的科学态度都不可能达到本质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教育过程中的倾听与言说处在一个并存的相依关系中,“说”的本真含义就意味着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说之所以可能,原因在于有听,有听才会有说。“人正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讲话,这回应就是倾听。” 海德格尔认为,倾听是先于言说而存在的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在他看来,我们面向生存的最直接的活动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倾听。对话表明我们有话可说,事实上,我们面对生存无话可说……“当存在尚未开口说话时,我们无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是指居住于存在的澄明之境中,大道(存在)通过道说(语言)给出澄明,道说在本真的"人言"即诗与思中保存,诗与思是人之栖居的本真筑造方式.海德格尔的诗性生存之思对于现代人之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是从“道说”向“人言”,从“不可说”向“可说”的“生成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不是机械的、重复式的“应合”,而是在生成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现对前期语言观是一种跳越。基于这一跳越,“语言与存在”这一主题被突显出来,思语言就得思诗与思的关联。诗与思处于一种相互面对的近邻关系,是从大道而来的语言之说,即大道的显示。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观超越了形而上学语言观,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现代这一维度。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方哲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代、现代和后现代 ,其主题分别是 :理性 (思想 )、存在和语言。作为现代思想的核心之一 ,海德格尔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存在问题的探讨。但它的存在既不是存在者 ,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 ,而是存在自身 ,如此理解的存在就是虚无。于是 ,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存在即虚无”的悖论才是把握海德格尔的关键。这表现为 :一 ,在世存在乃于无存在 ;二 ,真理的去蔽是真理的遮蔽 ;三 ,道的言说为道的沉默。这种种悖论均源于现代无家可归的“反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浯言观认为,谈论不是人的语言,而是自然的语言。他认为语言的本质不可能是任何语言性的东西。道说(sagen)意味着:显示,让显现,让看和听。这是一种自然事物的显示,是自然之音的鸣唱。大地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的有声语言乃是来自于自然的寂静之音。  相似文献   

15.
“我说”与“他说”作为诗歌语言言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在“我说”与“他说”之间诗歌整体意蕴、结构得以呈现.但较之于“我说”的同一变化性,“他说”语言自身言说的无限可能速度性、可写性以及世界的元元素性,却始终与兰色姆所谓诗歌之还原丰富、复杂的世界的本体论宿求相合.在诗歌本体论的追寻中,“他说”具有绝对的权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语言本体论层面上,从人与自然本体而非人与人之间关系角度出发,把语言与人相互作用活动中的“言”视作本体之“道”。诗歌作为一种本真的语言活动乃是大道在人-言之际的双向运作,既是大道(言)向人开道成道而由无声之音向人的有声之音转换生成的运作,又是人向大道归本而对道(言)之说作出诗意应答的运作。海氏开启的本体论诗学批评在现代处境中有重大的生存论意义,同时对汉民族古典诗学批评研究极具启发性。一种本体论的诗学批评可为汉民族精神在汉语言中的生成开道铺路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8.
在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一自身合目的性的至上存在,修道成圣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追求.然而,这种至上的道却又是无法言说描状的,圣贤的典籍也无益于道的修证.白沙认为“道”在心中,教育的任务不在于言说描状道,而是设置环境从而形成一特定心境,让心中固有的道自然活泼地呈现,这丰富了语言与教育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阐释荷尔德林诗歌的目的是要探究存在之真理,显现存在的意义。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的前理解是“存在之思”。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他把荷尔德林诗的道说中还“没有被人听到”或“未曾言明”的东西“说”了出来,重铸了其内在的意蕴。这种非审美的诗歌阐释,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运思批评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我们把受教育者的叙述或言说被教师拒绝倾听或有意无意遗漏倾听的现象称为教育的“失听”。根据教师对倾听信息的接受程度,我们把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失听现象分成拒听、假听和枉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