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独立学院贫困生工作现状及助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林  周震 《文教资料》2007,(18):19-21
独立学院贫困生助困体系建设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实际的工作。由于近年来独立学院贫困生比例不断提高、来源多样化以及国家资助政策不明朗等方面的原因,独立学院助困工作措施的实施难上加难,也带来了诸如贫困生界定模糊、助学贷款阻力多以及勤工与学业间矛盾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建立长效的学生助困体系,必然要健全助困的常规性工作,并针对不同特点的贫困生开展分层次的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生是高等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存在着较强的自卑闭锁心理、极度的自尊心理和严重的依赖心理。进行心理帮扶 ,培养和塑造他们坚强的性格 ,给予精神上的解困 ;建立以无担保信用的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保障 ,完善和改进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建立健全勤工助学和贫困生基金解困运行机制 ,是物质解困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贫困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资金和岗位不足,无法满足解困需求;助学贷款政策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对贫困生的心理资助不到位.为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拓宽资助渠道、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以及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且工作时间难以保证、解困资金太少不能满足需要、银行“惜贷”使助学贷款困难重重等是当前贫困生资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对策:优化资助模式,以助学贷款代替学费减免,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勤工助学代替困难补助,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设立“服务契约贷学金”;积极拓展助因资金来源渠道,从农村挟贫贷款中划拨教育挟贫,建立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实现资助资金再积累;调整国家助学贷款实施主体职责,改革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时间保证;加强信用立法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并举。  相似文献   

5.
国家助学贷款一直是高校助困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资助方式,帮助贫困生圆大学之梦,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但随着还款和还息期限的到来,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让人担忧.通过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积极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模式、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定与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美娟  郑荣伟 《文教资料》2014,(28):122-123
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生是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中最大的一部分,他们能否上学对于他们能否改变自身命运至关重要,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诸多困厄,一是高职院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不力,二是高职院校贫困生被资助的非常规渠道逼仄,三是贫困生的界定失范导致应受资助范围缩小,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良性运行。鉴于此,可以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科学的运行机制,确保资助政策的覆盖面,拓宽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渠道.为高职院校贫困生的认定提供制度保证,强化非偿还性的资助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广、贫困生认定机制不优、助学贷款利用率不高、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不足、奖学金助困意义不大、精神层面引导力度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有资助制度不全、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管理机制滞后、自我认知偏差、家庭归属欠缺等。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力求资金来源多元、资助结构多元、资助方式多元,实现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促进贫困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的热点和难点,而该群体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典型的不和谐现象。本文采取物质解困和心理解困并重的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系统的助困机制,配合有效的心理助困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一直是高校管理的热点和难点,而该群体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存在一些典型的不和谐现象.本文采取物质解困和心理解困并重的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系统的助困机制,配合有效的心理助困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培养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真正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不让一个高职生因为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家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方式向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显而易见,国家助学贷款是能够最大程度缓解高职生求学压力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帮助贫困生保障学校生活的基本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不再为学费问题而苦恼。但是,近些年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高职生诚信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导致不及时还贷,严重违背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初衷。诚信是国民教育的根本,讲信用也是当代学生修身立德的基础。通过分析高职生在助学贷款中丧失诚信的重要原因,提出加强对高职生诚信教育的意义,最后阐明培养高职生诚信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和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大,贫困生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的学生来源,做好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应针对高职贫困生的特点,不断加强高职贫困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使高职贫困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平台。  相似文献   

12.
崔涛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4):106-107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法制观念和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并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实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应采用新方法,构建新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加强网络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3.
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究。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只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朱娇蕾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2):105-106
针对高职学生爱国思想感情及行为表现上的理性不足现象,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理性爱国教育。高职教育教学中,理性爱国教育的实现,十分有效的途径是强化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和现代心理教育以及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地.在高职院校中,构建和谐的管理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创新管理,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发展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本文就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研究出构建和谐的管理体系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对策,给高职教育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廉洁品质的培育,存在廉洁教育的误区.概述高职"产教融合"的教育要求及廉洁品质的内涵特征,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廉洁品质培育的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廉洁品质培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最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廉洁品质培育路径.高职院校有...  相似文献   

17.
唐强奎 《成人教育》2011,31(8):22-24
职业教育在当前的发展并不平衡,也存在一定的公平问题。由于家庭贫困、学校资金不足、区域经济不发达和国家财政支持不足,导致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和贫困生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享有上的缺失。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就必须实现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加强对贫困生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取缔职业院校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实行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流动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在高职院校文化教育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但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并不令人乐观。为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本文在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特点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设计、具体路径与方法。在制度设计上,以学分制和课程分类为核心,实行学分兑换制度。路径和方法上,克服课堂教学的扁平化弊端,多种方法并用,开拓立体式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院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校企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增强办学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也有利于学生就业。高职院校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校企之间文化渗透,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校企合作育人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师资合作,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往往忽视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求却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强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和人文素养,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走进美育课堂,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