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一、一次非正式采访这篇题为《值得研究的合同书》,刊登在1984年6月25日《人民日报》M版头条,加花边配评论“莫忘吴恒…  相似文献   

2.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有10年,主要联系政法口。10年的政法记者经历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写好政法报道,必须永葆激情。 永葆激情,需要沉到一线。从联系政法口那天起,我始终提醒自己“沉下去,再沉下去”,与民警并肩作战,在一线捕捉新闻。1996年夏天,经报社领导和公安机关同意后,我每天晚上轮流吃住在金华市区的11家派出所,与所领导一起值班,跟民警在第一时间到达案发现场。在那些难忘的夜晚里,我不仅体验了一线民警的辛苦,也先后写出了《通宵  相似文献   

3.
人民群众的生活如大海。 江泽民总书记对全体新闻工作者寄予殷切希望:“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我们记者、通讯员要提倡:走出去,沉下去。首先是走出去,坐在办公室不行,泡在会议上不行,浮在上面不行,只听汇报不行,靠抄材料也不行,出路在于“打起背包,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但是走出去并不等于沉下去,记者、通讯员要乐于到基层。到现场,到第一线,捕捉鲜活的新闻。打个比方说。就叫“下大海。抓活鱼。”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下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说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抓住“蛟龙”那样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也必须沉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5.
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下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活说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抓住“蛟龙”那样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也必须沉到现实生活的“深水”中去。  相似文献   

6.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新闻从业者都渴望写出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每一份新闻媒体都渴望刊发有更高价值的新闻报道,每一位受众都希望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是有意义的新闻报道,所谓“开卷有益”、“开听有益”,应该是每位从业者、每份媒体所努力追求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把握新闻价值、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泽惠受众提高自身呢?要培养足够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识别新闻的一种敏感能力。它一靠多学习、常锻炼、勤实践,在深入生活中努力培养;二靠多观察,常积累、勤思索,在厚积薄发中逐渐凸现。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好的记者,可见新闻敏感的重要性。有人认为优秀的记者应为“警犬记者”,意思是记者应像警犬一样具有高度的警惕和嗅觉,及时、灵敏、快速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和混杂于众多普遍事物中的新闻线索,敏锐判断其新闻价值,进而写出好的新闻报道。《大众日报》曾刊发一篇报道《敲车声的背后》,文章不长,但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新闻敏感。文章采取对话形式,讲一个身居偏僻山乡的老农第一次进城,来到县政府。看到大院门口停着一辆铮光瓦亮的新轿车,便忍不住用烟袋锅在上面轻轻敲了敲。司机看到了,...  相似文献   

8.
《农民陈行忠创办华夏现代农业研究所》获2010年度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桐照渔民清退2.6万只养殖网箱修复海洋生态》获2011年度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在县市报从事记者工作以来,我有6件作品被评为中国县市区域报好新闻一等奖,有3件作品被评为浙江新闻奖三等奖。回望采访之路,我深深感受到,新闻“活鱼”无处不在,要想抓住“活鱼”,就要沉下去、钻下去、挖下去,  相似文献   

9.
王成华 《青年记者》2012,(36):57-58
当前,有些记者从互联网上扒新闻,坐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改材料写稿;有些记者每天想的是如何赶场子、拿红包、拎袋子,写出的稿子多是应景新闻。如何才能写出好新闻?笔者21年来的采访体会是:好新闻是用"铁脚板"磨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工作就是去跑、去找、去挖掘新闻,因此,练就一副铁脚板,是记者的必备素质。然而,我们看到,现在有一些记者不愿走出去,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占多数,与百姓、与基层的交往越来越少,新闻发现力随之慢慢降低,新闻嗅觉渐渐失  相似文献   

11.
正基层是新闻的源头,记者要想挖掘新鲜素材,就要深入基层,沉下去,沉到底,这样不仅能获取真正的新闻,往往还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获取"真金",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途径介入,多形式深入,多层次挖掘,去发现生活中最新鲜、最感人、最生动、最有趣的新闻事件。要细致地搜集新闻素材,精心选择角度,独辟蹊径,力争做到采访面广、选择性强,搜集到人人心中都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新闻素材,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鲜活有趣,生动感人,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02,(7):47-47
薛振嘉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新闻边角,可称新闻边角模式或新闻边角效应,它是在新闻界已经或正在进行的并被证明是成功的实践模式,只不过有人能够自觉地运用并获得成果,有人没有意识到、不那么自觉,没有把它上升到理念罢了。受众对边角陌生的东西永远充满着好奇。新闻偏爱边角,边角蕴藏新闻。边角是新闻富矿。中外凡有成就的名记者大多是“新闻边角模式”的实践者,之所以成名大多是缘于其足迹走到了“边角”之地,向受众传播了应知、欲知而又未知的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新闻求知欲望。美国著名记者斯诺走边角写出了《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13.
心声     
我没想到这辈子要搞新闻,因为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1993年3月,却自投罗网进了县委报道组。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新闻杂志就是《中国记者》。回忆初次写稿,难就难在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是《中国记者》告诉我“到基层去,到生活中去”我一口气跑了十个乡镇,写出了几篇反映农村经济的报道。几篇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这样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鸟的翅膀无论怎样完善,但若不借空气支持,是不能使鸟体上升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也飞腾不起来。”事实对科学家是如此重要,对新闻工作者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离开了事实,不了解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新闻来。当然,记者掌握事实积累情况主要是靠现场采访。但是,在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队伍里,却有“穷”记者和“富”记者之分。所谓“穷”记者,就是不明情况,问他要綫索,两手空空;“富”记者呢,他对于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常常无缘亲自报道重大历史性事件,这是个局限,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能写出反映重大主题的精品。因为小事件中也可以反映大主题,关键在于记者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第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140万双袜子的命运》,写的是武汉袜厂有两火车皮袜子积存多年,而面对众多商家的订单,工厂长年不肯吐货这则“怪”事。《长江日报》的记者从中捕捉到新闻题材,经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企业报新补充的采编人员大部分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的文科生,当然,也有学理科的。这些新鲜血液补充到记者岗位上后,为尽快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让他们早日“驰骋疆场”,笔者认为:沉下去——了解企业生产概况,是首要的一步。企业报记者应懂得本企业的生产概况,但未必是能指导生产或会具体操作的行家里手,关键在于学会通过对企业全方位的了解与认识。以利能发现并写出新闻。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若要问一年写了多少新闻,恐怕连自己一下子也回答不出来。别看新闻写得不少,但要获个大奖却真不容易,所以,有的记者把采写出获奖新闻形象地叫做“沙里淘金”。如果每年都能淘点“金”出来,对做记者的来说,可算是可喜可贺之事。我做记者10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1996年采写的《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省好新闻二等奖,奖项虽不算高,但给我的感触却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单位,老总们经常要求记者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那么,怎样才能采写出有份量的深度报道呢?根据本人的体会,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众,深入采访,才能写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报道来。那种蜻蜒点水式的采访。那种“泡会议、听报告、赶场子、拿材料”的采访,是难以写出深度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对遇到的每一个新闻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新闻也是这样,每一个新闻都有它不同与以往的地方,记者要做的就是写出新闻的“每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