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进民 《时代教育》2014,(8):187+189
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情况在不断变化,教育形势也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而新课改也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这就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几学年新课改教材教学体验,本文根据学校教学实践探索出"四导四练"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3.
"四击""四法"是武术运动的重要技术,是构建攻防格斗动作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仅靠单一的技术和体力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利用各种地形,建筑物等条件,灵活机智地采取相应的擒拿格斗战术,才能保障在各种不同场所发挥出武术"四击""四法"的威力。  相似文献   

4.
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是诗论、文论、曲论,具有哲理性、时代性、现实性、实证性、批判性等诸多理论特征,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和革新。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精神与批评家的审美理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四明文学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6.
新课标提出了“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四重四轻”的误区。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提出了"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教师在实施科学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四重四轻"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崔朝阳 《考试周刊》2007,(38):106-107
本文以清初"四王"绘画为论证基点,阐述了其在笔墨研究方面的贡献,并论述了同时期"四僧"绘画的艺术特点,提出应在美术教学中将"四王"的笔墨训练和"四僧"的艺术理念结合起来,以消解其各自的局限性,从而使我们在面对传统时充分重视对传统多样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四项创新”促成“四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大学生“四成”教育的内涵和作为新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贯彻“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四为”原则,实施“德育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  相似文献   

10.
方北辰先生在文章中提到 :“武帝四科着重在考察官员的品质、学问、法律知识和行政能力 ,其具体内容虽与孔门的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不同 ,考察的方面却大体相近。可以说 ,武帝四科是孔门四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方先生的见解是很精到的 ,但可惜的是 ,他没有对这一观点加以证明。本文认为 ,汉代四科的确与孔门四科有渊源关系 ,现证明如下 :(一 )孔门四科与汉代四科考查方面是一致的。《论语·先进》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孔门四科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汉代四科 :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二是学通行修 ,…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而后探讨了实施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实施策略,最后就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期对大学语文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定理四棱锥S-ABCD底面对角线交于P,记(AP)/(PC)=λ1,(BP)/(PO)=λ2,则侧棱SA,SB,SC,SD上的点A1,B1,C1,D1共面的充要条件为((SA)/(SA1) λ1·(SC)/(SC1))/(1 λ1)=((SB)/(SB1) λ2·(SD)/(SD1))/(1 λ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商州四皓庙的概况,通过资料引证和碑石佐证,得出了商州四皓墓不是“衣冠冢”,而是真墓的观点。四皓的隐居地商山,也称楚山,西起商州城南,绵延至丹凤城东,四皓在商山一带隐居多处。  相似文献   

15.
16.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总结"中国经验"、立足"中国实际"、破解"中国问题"、面向"中国未来"等多重视角中逐步形成的新时期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内蕴着时空互动、点面结合、质量互变、内外联动四重辩证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统一于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7.
18.
19.
减数分裂过程中名词术语较多且叫法混乱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既然是针对同一概念,名称应该统一,对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名称后,由于名称问题给教和学带来的不便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四谛是佛教中南北传的佛教、汉藏传的佛教所共遵的基本教义,彼此共同认为这是世问、出世间的唯一解脱之道。后世诸佛弟子虽认为四谛为声闻、缘觉之法,意思就是贬四圣谛为小未法,其实大未佛教四弘誓愿的实践是依四圣谛而发起。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体现了佛教由小来的融和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