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是一个处于私人领域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交往及理性批判空间,其核心是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其建构以社会相对分离和民主制度建立为基础,由主体、公共空间、自由交往和共识四个要素构成。网络的发展无疑给公共领域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助长了消费主义的泛滥,带来了严格的信息过滤以及社会群体极端化、分裂化的倾向,使公共领域的构建面临新的困境。而这一困境的解决有赖于自由表达体制的建立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有古希腊的公共领域、代表型公共领域和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这三个发展阶段,它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其主体是具有批判能力的公众,客体是公众关注的问题,而公众经过讨论形成的公共意见具有重要影响。当代媒体在这种意义上属于公共领域,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副刊"关注"版4月7日以河南修建"华夏第一祖龙"被叫停事件为议论中心刊发了五篇文章,对副刊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副刊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相对于追求经济效益而言,它更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努力构建公共领域,是副刊实现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源于副刊的文化属性和公共领域的批判属性,文化批判成了副刊构建公共领域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精英性、理性、对话性等突出特性。  相似文献   

6.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体的勃兴让日渐武微的公共领域理论又重回大众视野,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和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认为网络为公共领域的重建提供了契机,是中国建构公共领域的曙光.不能否认的是,与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在结构上对大众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但是媒体只是构建公共领域的一个必要条件,不能决定公共领域发展的进程,网络媒体更不是公共领域的"救世主".中国建构公共领域面临着政治权力的介入、商业利益的挤压、公众民主监督意识不高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是一个未完成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网络论坛发展迅速。从核心要素上,网络论坛拥有一定数量的参与者,一定的公共空间,能够形成公共舆论,具备了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但在实际运行中,其公共功能并未完全实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意识形态风险。为此,应培育论坛意见领袖,在论辩的关键环节激发参与者的公共理性,从而扩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同时,注重把握网络水军的舆论动向,引导其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进而,加快主流话语的复制速度,使其在网络论坛中不断扩散,尽快占领这一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公众参与民主论战和民主干预的可能性和力度,掌握了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在互联网舆论引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一些意见领袖由于行为失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影响到公信力的存续。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护网络公共理性、重建意见领袖公信力愈加重要和紧迫。这里首先建构了一种理想型的网络意见领袖公信力,然后以理想型为参照,批判地分析了各类网络意见领袖公信力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最后提出了重建网络意见领袖公信力的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公共领域出现了新的发展形态——网络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及其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建设和对网民群体的价值观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网络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在网络公共空间形成文明、和谐、积极、理性的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12.
学校空间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争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纯粹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独立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的中间领域,它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显然,基于哈贝马斯的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并非纯粹的“公共领域”,因为它与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家庭私人领域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它只具备有限的独立性、公益性、理性批判性以及协商对话性.因此,我们只能把学校空间视为“准公共领域”,而不是一个“纯公共领域”.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学校生活空间需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公共领域属性,发展和完善自由、平等、协商对话以及理性批判的特性,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品德以及公共行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与知识分子其实属于不同的语义范畴,教师不是知识分子,不应夸大教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给教师增添角色负担。随着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增强,教师关注作为公共领域的社会,以独立自由精神对公共事物给予理性批判,为构建良善社会而努力,这是一种对教师职业的应然期待。  相似文献   

14.
地方网络论坛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对地方网络论坛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公众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形成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凸显出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5.
地方网络论坛在飞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公共领域。本文结合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对地方网络论坛中的公共领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网络论坛是一个公众自由交流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形成具有批判精神的公众舆论,并由此凸显出广大市民公民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催生了网络民意的发展,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领域”。网络民意生成的虚拟性、表达的直接性、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内容指向的公共性等特点都暗含着公民社会的基本精神。网络民意的客观、公正、理性表达有利于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但是网络民意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也会危害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因此应规范网络民意,积极引导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注重平等对话,强调理性批判,是国家和市民之间的对话空间。本文将公共空间概念与理论引入比较教育学,剖析构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合理架构比较教育学的公共空间,为实现民族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9.
原始公共领域由于设计的理想化和社会的国家化、媒介的商业化使之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而网络新媒介的出现又有可能使之成为现实。话语的理性表达方式构建将成为我国网络空间建设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20.
席佳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7):103-105
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为各国研究者所青睐和深思。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构建"公共领域"越来越体现出一种问题的当下性。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态;大众传媒是公共领域不可或缺的载体;公共领域为大众传媒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现实依据,网络时评为公共领域的建构培育主体、提供载体,并促进对公共议题共识的形成。总之,网络时评对构建我国公共领域有突出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