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本文从版本学术语系统的建立、版本源流的考订、版本的鉴定、版本目录及版本研究专著等诸多方面,论证了宋代版本学在中国古籍版本学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古籍版本学理论、古籍版本学实践、古籍版本学家三个方面论述了民国时期古籍版本学的成就。明确了民国时期古籍版本学在整个古籍版本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宋元是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本文从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版本学家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了元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曹之 《图书馆论坛》2006,26(6):341-346
清代是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文章从同书异本研究、善本观、版本学家和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了清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拟从古籍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鉴定研究、古籍版本学家、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明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晋代是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论文从同书异本、校勘活动、版本学家和标志性成果四个方面,论述了当时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拟从古籍版本源流研究、古籍版本鏊定研究、古籍版本学家、标志性成果等方面,论述明代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研究古籍版本学产生和发展的标准入手,在分析古籍版本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同书异本的大量出现、校勘工作的蓬勃开展、善本概念的形成、版本目录《七略》的出现,都说明先秦两汉时期已经产生了古籍版本学。  相似文献   

9.
隋唐五代时期是古籍版本学的重要发展时期。本文从同书异本及其研究、版本学家及其成果等方面论述了这个时期古籍版本学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版本学的定义、内涵及其形成古籍版本学的社会条件和内在要素.分析了西汉版本学研究的状况,得出了其学科体系形成于西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张守卫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3):133-114
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是我国南宋末年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版本目录学者,特别是他对于善本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超越前人和同时代人的善本观。他重精校本,崇古本、旧本、稀见本,求足本、完本,嗜金石拓本、朱墨本,尊官本,讲究版本形式与工艺的精美。  相似文献   

12.
李颖 《新世纪图书馆》2014,(5):79-80,83
周叔弢是我国著名的古籍文物收藏家,他捐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七百余种善本书,多为宋元刻本和明清抄本,大多购自公私大藏书家及书估.  相似文献   

13.
《永乐大典》保留了许多世无传本的珍文秘典,为世所公认之辑佚渊薮;就编纂年代而言,《大典》所采多为宋元旧本,因而使“大典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使其作为校勘传世著作的一种“善本”而言亦十分珍贵。今以首次公之于世的《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所收《大典》辑本对勘,试论其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4.
王锷 《图书与情报》2006,(5):106-111
珍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八行本《礼记正义》70卷。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礼记》经、注、疏合刊本,也是南宋浙江刻本中的代表作。文章通过对八行本《礼记正义》刊刻、流传及其收藏经过的考查,探讨了八行本的学术、版本和艺术价值,也说明了私家收藏在中国古籍流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之鼎集著书、藏书、刊书于一身;所辑刊的《宜秋馆汇刻宋人集》四编筹划细致长远,操作有条不紊,时间相逾十余载,总数达六十来种,对保存宋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虽略有不足之处,但在版本选择、文字校勘、资料辑佚和目次编排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李之鼎集著书、藏书、刊书于一身;所辑刊的《宜秋馆汇刻宋人集》四编筹划细致长远,操作有条不紊,时间相逾十余载,总数达六十来种,对保存宋集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虽略有不足之处,但在版本选择、文字校勘、资料辑佚和目次编排上都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善本与清本     
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文献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为清代版本,而其中被确认为善本典籍的文献却只有极少部分。这种现象不仅与该部分文献的绝对存世量不相符,也可以认为是对清人在文献工作方面的成就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一是观念的问题;二是从清版文献中选择善本是一项不熟悉和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实际的成果,但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文章就清版善本的选择问题从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意见,以求方家一哂。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科技档案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型社会环境与传统科技理念的相互作用下,宋代的科技档案在继承和创新前朝科技档案记录、编纂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仅发生了记录内容的扩大和物质载体的更替,并在延续传统种类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基本体系。此后历代的科技档案类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延续了宋代科技档案的主要类别和分类体系。深入整理和研究负载这些变化的宋代科技档案,对于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宋代科技档案的划分方式和主要类别,说明这一时期不同内容的科技档案兴盛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要求,总结宋代科技档案的体系发展相对于前代科技档案所呈现的不同特质,揭示两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思想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科技档案具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不但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在两宋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整理和保存。但与此同时,宋代科技档案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摆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窠臼,宋代对于科技的社会评估和科技档案的内容选择依旧从属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用标准之下。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科技档案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力图寻求这些特质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学技术和科技档案发展的内在逻辑,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为何在十一、十二世纪到达顶峰之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