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算术真理是分析真理,这种分析性是被界定为:如果一个命题可以用逻辑和定义证成,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分析的。弗雷格的逻辑主义失败了,因为他重构算术的系统有矛盾。随后逻辑学家发现:标准的二阶逻辑加上休谟原则可以推出二阶算术的公理。这一结论被称为弗雷格定理。新逻辑主义的核心论点是:休谟原则虽然不是"显定义",但是这个原则可以解释"基数""有穷数",因此休谟原则给出了一种解释抽象对象的路径。但是新逻辑主义也面临着种种的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布鲁斯对休谟原则"分析性"地位的怀疑。文章在介绍布鲁斯和新逻辑主义争论焦点的基础上,将澄清新逻辑主义在认识论上并不是要论证算术真理的"分析性"而是论证休谟原则可以解释"数",并且解释这种方法为什么优于其他公理系统的"隐定义"。  相似文献   

2.
休谟问题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康德认为所谓的休谟问题就是休谟对因果性的怀疑论。休谟对康德哲学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康德哲学是为了回应休谟问题而展开的。休谟以因果关系为切入点来否定理性在构建普遍必然性知识上所起的作用,使形而上学陷入了困境,同时休谟将科学知识的因果必然性归结为习惯性的联想,直接动摇了自然科学的根基。康德为了给形而上学找到新的出路,挽救自然科学的危机,通过“哥白尼革命”对休谟问题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3.
大卫.休谟作为极端的经验论者,认为因果联系和归纳推理既不是唯理论所谓的不证自明,也不是从经验中获得,而是习惯性联想的产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对因果推理的合理怀疑动摇了西方科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了维护科学知识的权威和建立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来回应"休谟问题"。尽管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必定会存在不足,但其对"休谟问题"独特的解决方式及在推动西方认识论发展,特别是关于主体能动性思想发展方面还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休谟关于"是"与"应当"问题的提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有反面的,更重要的是正面的.正是在对休谟问题的回应中,康德提出了要把应当规律作为伦理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思想,并且分别从普遍性、目的论以及自由等层面对他所提出的应当规律的正当性作出了论证,这些理论对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间概念在休谟对因果概念的分析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界对休谟问题的研究成果虽多,却鲜有从这一概念入手所进行的考察.考察休谟的时间概念不仅有助于指出对休谟问题的诸多回应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休谟式时间与牛顿式时间的对立,而且也有助于将休谟问题放在休谟整个《人性论》的视角下进行重构,进而将因果概念从一种自然科学的、以理性逻辑为依据的概念转为一种能够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以情感和实践为基底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自我意识"是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核心和难点,蕴藏了康德认识论哲学的源头。康德创造性地提出"先验自我意识"概念,解答了休谟在认识论上的遗留问题,并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藩篱,在认识论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由此影响了费希特、谢林以及黑格尔,开启了自我意识问题研究的不同流派。  相似文献   

7.
关于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目前学界观点不一.证据法学是研究证据的发现、搜集.以及运用证据在符合一定的法律规范的前提下,证明案件真实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对"真"的反思和回溯的过程.证据法学同时还肩负着维护法治、保障人权的现实重任,因此,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应划分为认识论基础和价值论基础两个层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权衡、选择理论应分别成为证据法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模态认识论领域见证了模态怀疑论的复兴和模态经验论的崛起。前者宣称我们的模态辩护仅限于关于日常生活的陈述;后者宣称我们的模态辩护来自关于现实世界的经验研究。霍克(Peter Hawke)以两者为共同工作前提,提供了一套基于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进而,他构造了一个反休谟怀疑论的模态论证,并用该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为其提供辩护。文章指出霍克的模态论证面临两难,该两难导致他对休谟怀疑论的攻击是失败的。进一步,文章解释了植根于这个两难背后的根源:霍克的基于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辩护范围过窄。存在一些形而上学可能但非物理可能的命题,霍克的模态认知理论无法解释它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休谟从其不可知论的现象论出发,承认感性经验为我们知识的唯一来源。休谟关于观念的学说,特别是关于两类知识的学说是英国分析哲学家认识论学说的基础。英国哲学家麦克纳布在描述休谟哲学对现代实证主义的影响时断言,休谟划分知识为两类“成了现代经验主义的主要基石和最重要的武器”。  相似文献   

10.
随着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深入人心以及研究设备和技术的进步,"神经相关物"进路成为认知语言学回应其"过度倚重内省证据"诘难以提升其"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但井喷式的实证研究却造成了理论一致性较差并使其陷入了"实证帝国主义"的藩篱,单纯的变量控制以及实验设备的进步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问题,当前必须进行哲学审思以及范式转化的考量.文章以"隐喻神经理论"为个案论证认知语言学"神经相关物"进路面临的哲学困境并进行审思.结论 如下:(1)哲学困境包括"相关物"哲学意蕴、本体论层面的"意识难题"以及认识论层面的"解释鸿沟";(2)神经现象学成为可能出路,基本观点包括基于心智和生命强连续性的本体论、认知的具身-生成条件、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道认识论"以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方法的"互惠约束"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