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8 毫秒
1.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侵权纠纷已经成为制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利用归责原则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责任认定,为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和服务过程中避免侵权提供具体的建议,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但该法也应在特殊侵权行为中增设章节专门规定网络侵权行为,并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侵权特殊主体来规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区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网络社区中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发生的侵权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同一般的网络侵权行为相比较,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行为在行为的表现模式、受害的范围以及责任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我国《侵权责任法》对网络侵权的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对网络社区中的侵权责任如何适用法律还需具体明确,有些制度规定明显不足,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3.
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可划分为网络内容提供者/网络用户直接侵权和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两种类型.为合理分配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证明责任,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作类型化处理十分必要,并且应尽量平衡网络著作权人的保护激励、公众获取信息、互联网发展三方利益.  相似文献   

4.
微博是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在该平台出现的网络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广泛性,执法者对此类行为取证难度较大。我国现行网络侵权行为之规制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应当在立法上制定专门的网络侵权规制法规或条例,并且通过实行实名制完善审批制,采用先进技术来完善网络侵权行为的行政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5.
黎雯 《大观周刊》2012,(8):46-46,48
为应对网络侵权的特殊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对其进行了专门规定,确立了我国网络侵权的“提示规则”。但由于没有对“提示规则”适用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类型做出规定,以及缺乏“提示规则”相关的配套制度的设计,使得该条款的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该问题,须从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范围、“通知”规则的完善及“反通知规则”的建立等方面对《侵权责任法》中的“提示规则”进行完善,以使其达到规制网络侵权行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出版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方式的兴起,传统课程教材也开始在纸质图书基础上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出版,但由于数字化图书法律法规、侵权行为认定机制等的不完善,数字图书出版可能会产生大量的著作权审查、侵权责任认定问题。本文围绕数字教材出版的著作权侵权行为,对数字教材出版的著作权授权、审查,以及著作权法律机制不健全而带来的侵权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著作权版权保护、行为损害处理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服务中的著作权间接侵权行为呈不断上升趋势。在图书馆网络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关的诉讼案件,但目前关于图书馆网络服务著作权间接侵权的相关研究,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立法实务中,还没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依托现行著作权法间接侵权规则,结合图书馆提供的具体网络服务模式,通过分析研究图书馆构成著作权间接侵权行为的主客观要件,提出了介于主体的特殊性应当享受一定的权利空间的论断。  相似文献   

8.
从江苏电信侵权案看网络著作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两起网络著作权的诉讼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其中.王强(网名“白衣卿相”)诉江苏电信侵犯其网络著作权一案,为江苏省首宗网络著作权侵权案,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支持原告王强的诉讼请求,由江苏电信承担全部侵权责任。判决江苏电信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于15日内在全国媒体上公开道歉,赔偿原告损失2万元整、几乎是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9.
余筱瑶 《出版科学》2016,24(3):80-83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版无形中给互联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规范、治理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备受关注。剖析目前主要出版侵权类型,辨清典型出版侵权责任,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限,并对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从法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层面进行规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与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从1991年6月1日实施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已经涉及多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并有不少案件被法院判定为侵权而败诉。在这些侵权纠纷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媒体明知属于侵权行为,但还是明目张胆地实施了侵权,如未经著作权权利人授权,非法复制或录制影视剧,在自己办的频道中播放;  相似文献   

11.
周华清  郑骋  王冰云 《编辑学报》2021,33(6):667-672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能力。随着网红经济的盛行,知识网红为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学术传播趋势分析,知识网红对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方面具有引导性。研究发现,利用知识网红的传播优势,能够提升学术期刊学术品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发挥知识网红在市场经营和科普传播中的优势,对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运营与学术传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术论文的下载频率与被引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对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入手,对一篇学术论文网上下载频率和被引频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关性的量化计算指标和计算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数据为例,对其1994年第1期、2006年第1~3期、2007年第1期发表文章的下载频率和被引频率进行统计,计算出两者的简单线性相关系数,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传播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吸引和发表优秀稿件才是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研究国际上几个代表性OA出版平台如DOAJ、BMC、PLoS的运营模式,分析国内外政府机构对OA出版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提出一套系统性的改革方案.认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模式渐成趋势,我国学术期刊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革办刊模式,开发自主云出版平台,创办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质量OA英文期刊,在推动国内现有英文期刊精品化、国际化的同时,促进中文期刊可持续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优秀论文外流严重,但学术影响力并没有随着SCI论文数量的增长而明显提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期刊甚至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科技期刊整体实力的同时,急需建立华语科技论文检索数据库和期刊索引数据库,一方面为科研工作者服务,另一方面争取在学术评价方面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alarming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in vanity journals and publishers. Such journals, dubbed predatory because their main objective is making money out of authors, compromise or completely abandon the peer review system. An increase in publishing with such journals, which is common in developing counties, will affect the quality of science, excellenc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individual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for identifying and discouraging publishing in predatory journals. Moreover, suggestions on how to deal with faculty who have published and already bestowed positions on the ground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predatory journals are also given.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can provide insights to librarians and publication officers on how to curb the problem of predatory pub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作者信息著录过多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红波 《编辑学报》2004,16(1):74-75
结合科学社会学原理,分析作者信息过多在刊物选稿、作者投稿、读者阅读,以及期刊订阅和编辑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认为无论作者信息可产生多么重要的附加价值,学术刊物都必须以保证学术质量为其一切工作的前提,增加任何有碍或影响评判其学术质量信息的做法都与科学的精神、原则及学术期刊的宗旨相背离.提出了有关作者信息著录的3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波 《图书与情报》2006,(1):16-25,38
网络图书馆学指的是图书馆界的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自发自由展开的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研讨,我国内地的网络图书馆学主受经历了论坛和博客两个阶段。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是图书馆界诸多方面的需求驱动的结果,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作用,今后应加强引导,以利其规范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小同行"审稿专家的遴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丽莉  刘祥娥 《编辑学报》2011,23(2):139-140
高校学报"为本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办刊宗旨对遴选审稿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报稿源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建立自己相对稳定的审稿专家库;因此,利用网络选择"小同行"审稿专家是众多高校学报的选择。作者对"小同行"审稿专家遴选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作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Legal scholarship's main mode of formal communication, the law journal article, is mostly stuck in the print publishing model. By adopting some tools and practices made possible by digital communications, legal scholarship can become more accessible, flexible,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structive examples can be found in the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STEM) journals. These practices are publishing in HTML and e-book formats and adopting persistent identifiers for scholarly work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