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正一般而言,传播力是传播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既着眼于传播的硬件和范围,也取决于传播的精度和效果。本文尝试从对外图书出版能力、国外发行能力和国外实际落地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图书走出去进行传播力分析。对外图书出版能力对外图书出版能力,是衡量图书走出去传播力的重要评估参数。我国图书走出去生产环节,是一种政府推动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对外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2.
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图书出版业"走出去"步伐,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文明与中国真实的发展现状,始终是困扰中国出版人、特别是对外出版工作者的一道难题。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策划并组织编辑的《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一书,为破解这道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该书作为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将于年内出版。本文为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为此书所写的序。  相似文献   

3.
对外出版在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连通各界优势资源、展示多国文明交融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做好中华文化主题图书对外出版是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对外出版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驱动作用及发展趋势,以海内外“Z世代”作为核心受众,围绕“美猴王系列”IP建设展开案例分析,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和突破方向,面向目标群体做好精准传播,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4.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和全球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对外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外文局旗下五家出版社近几年对外数字出版转型实践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70多年来对外出版的发展历程、国内国际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盈利模式及发展趋势,提出大IP运营模式、有声读物模式、在线教育模式、知识服务模式、出版+技术+渠道(资本)模式、人才引领模式六种对外出版转型模式,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强力创新引擎。  相似文献   

5.
“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并不意味着仅仅出版更多的外文书报。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外传播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学术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术出版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对于形塑文明中国起着重要作用。学术出版是学术与出版的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结合得好可以实现双赢。以学术出版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应借助版权贸易,力推学术图书;用好国际书展,适时对外推介学者和专著;联合智库,携手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带动学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7.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8.
<正>图书作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国际交流空间中承担着传递具有丰富底蕴的"中国故事"的文化功能。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有助于科学建构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自我国陆续启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出版走出去"系统工程以来,中国图书海外传播的体量规模、地缘范围和主题类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图书海外传播在秉承十年来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在政策环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的出版"走出去"肩负着实现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拓展国际出版市场的多重责任和任务。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国内外传统出版传媒业正在向数字化转型。在欧美发达国家,数字阅读已成为主流。2011年,亚马逊网站的用户购买Kindle电子书的数量已经超过纸质版图书。2012年,《大英百科全书》停止了纸质版的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走出去优势更加明显。因此,我国的出版"走出去",应该将数字出  相似文献   

10.
新年伊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了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这两本书是中国外文局承担的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列入了2006年中国外文局外宣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外传播中,走出去争夺话语权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是改革话语方式,优化传播语态,提升话语效果。由此,“语态革命”自然就成为当前我国媒体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竞争最迫切最现实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倪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从语言学、历史学,特别是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审视了“龙”与“dragon”的翻译及更改问题。并认为,把中国的龙直接译作西方文字中的毒龙dragon,以及把西方的毒龙dragon直译为中文的龙,这种译法很不科学,并对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有害而无利,今后中国出版的汉英和英汉词典里关于龙的英译和dragon的汉译必须修改。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传媒业"走出去"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呈上升态势外,不同类型文化传播机构正改变以往对外传播"单兵突进"局面,开始逐步迈向"走出去联合体"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对外援助与合作交流并重的基本框架,在对外传播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对外援助为主要内容,塑造积极国家形象,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合作交流为发展趋势,创新对外传播手段,开辟了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以青年群体为实施主体,拓展民间交往空间,提供了青年外交的新平台;以志愿精神为组织愿景,顺应国际社会理念,消弭了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以个体实践为具体形式,赋予传播情感向度,实现了影响力的深度扩散。未来,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应从统筹规划、项目设计、人员能力、组织动员等方面不断提升,进一步发挥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延展效用。  相似文献   

15.
"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持编撰,是一套全面关注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性丛书。该丛书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编辑宗旨,精心设计出版选题,对当前对外传播实践工作中  相似文献   

16.
正一国政府在图书出版输出方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出版业"走出去"的强度与快慢。那么,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出版业"走出去"政府扶持因素,对推进中国图书"走出去"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政府推动美国成为图书出口大国一如美国是世界经济军事超级强国,美国图书出口在全球出版行业中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在我国期刊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特色和国情,使得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汉语世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英文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本文以该刊为例,探讨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外传播事业的关键在于人,中国外文局成立60年来的历史更证明了这一点。多年来外文局一直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坚持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通过引进海外人才与出国(境)培养这种“请进来…‘走出去”两结合的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对外传播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为进一步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图书的国际影响力,拓展中国图书对外传播渠道,五洲传播出版社(以下简称"五洲社")提出了"中国书架——中国图书(外文版)影响力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中国书架")。2016年该项目相继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路书香"工程和中宣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该项目旨在整合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内容的外文版图书  相似文献   

20.
刘明 《对外大传播》2007,(8):39-40,23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相关成果与读者交流分享。今年初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一书,作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之一,颇受业界和学界瞩目。现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