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作业体系的建构,举例阐述了多元、分层的智慧作业的设计路线、开发实践和评价反馈.智慧作业体系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环境;能够及时、精准、有效地评价和反馈作业,为传统作业形式单一、机械低效、缺乏精准反馈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什么样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快乐的享受,和谐的发展.怎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智慧和快乐的课堂呢?——充满智慧、快乐的数学课堂,是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课堂教学.在每一个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3.
高中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能够从不同板块和视角出发,对教材进行细致分析、加工,在此基础上展开梯度设计,自然能够快速激活学生多元感知和体验,增强他们深度探索欲求,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在发掘并引领学生智慧的发展上.这一理论对于规划学生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讲课方法,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学生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元智慧理论,激起了拼音教学的浪花,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让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尊重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个性化教育应当尊重个性与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智慧曼舞飞扬;设计多元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开设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灵动的个性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学生社团是放大兴趣与自主成才的舞台,社区活动是学生个性张扬与素质提升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9,(3):78-84
文章首先借助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并融入设计学习理念,构建了包含"课前—雨课堂预习"、"课中—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和"课后—雨课堂复习"等三个阶段的基于雨课堂的通用英语设计学习模式。随后,文章通过教学实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等方法,分析了该模式对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影响和学生对该模式的态度,得出结论: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并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最后,文章阐释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方面的优势。文章的研究,可为大学英语学习、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和先进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胡驿姿  徐路 《四川教育》2022,(22):44-45
精心设计单元练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根据“练习类型多元化、练习形式多样化、练习设计分层化、练习设计结构化”四大方向,通过“弹性完成练习、精细练习时间、多元练习评价、智慧练习实施”四大路径来完成数学练习设计。  相似文献   

8.
课堂是学校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物理学科是一门科学,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丰富学生智慧的课堂,必须通过教师的智慧去丰富学生的智慧,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语言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和教学过程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作业的多元设计,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作业的多元评价,就是针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采取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初中科学作业的多元设计好与多元评价,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概念,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课堂评价机制不仅有教师对文本的思考、再现,以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质的教学行为的评价,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撩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以教学评价推动教学发展,以教师评价关注学生成长的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其本质功能就在于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导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导学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有效的导学过程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展现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实现课程目标。一、导学设计的评价方法导学设计是否有效,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引导行为进行评价,把握学科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  相似文献   

12.
多元智慧理论对于规划孩子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利用多元智慧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简单而又充满乐趣的学习体系,鼓励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智力和感觉来参与学习,比如通过运用音乐、图画、节奏等方式来让他们学得更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专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理论恰好为建立这样的学习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我也尝试着用多元智慧理论来指导识字教学。  相似文献   

13.
智慧课堂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催生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智慧课堂视域下学生学习的特征为:学习资源智能化、学习主体主动化、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评价立体化。文章考察抽样学校智慧课堂运行现状,发现其存在学习资源静态和匮乏、学习主体意识弱化、学习方式单一化、学习评价方式片面化等问题。智慧课堂视域下学生学习的发展路径为:健全学习资源库,实现资源丰富与共享;加强多元互动,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需选用适宜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多元化;采用即时多元评价,增强学习评价方式立体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有智慧,必须在培养学生的慧眼、慧心和慧根上花力气。一、求异,让学生慧眼开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通过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培养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15.
分析雨课堂功能与智慧课堂技术特征之间的联系,提出学生大数据、学习分析、分层分类资源库、教师与学生为智慧课堂教学结构的主要元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及教师2个视角设计出基于雨课堂的智慧课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综观目前的对话课堂,总发现很多对话缺乏深层引导.学生学习层面的肤浅会造成学生智慧生成的搁浅,如何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深切把握文本的内涵和精神核心,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多元、立体、广角的感悟中得以滋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智慧教学作为“互联网+教育”不断迭代的产物,指向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质量的提高,逐渐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教学模式。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35篇与智慧教学主题相关的定量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智慧教学对深度学习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佳;人文社会科学的智慧教学效果最好;16周以上的干预时间促进效果最为突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智慧教学效果显著优于线下教学;大数据综合性评价的效果最好;教学资源与环境对深度学习不具有调节作用。基于上述结论,建议教师基于学科特征精准设计智慧教学,夯实学生核心学科知识;高校课堂应建立智慧驱动的长时段课堂观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改进基于合作探究的混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高级技能;推进数据导向的多元评价方式,实现学生高品质学习。  相似文献   

18.
力图恢复杰弗逊传统在教育中的积极影响,给更多的学生以教育平等,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和智慧,是斯腾伯格改革美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动因.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石,斯腾伯格开发了为成功智力而教的"三元教学与评估"(TIA)方案,旨在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能力模式相匹配,评价体系与教学活动相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其缺陷,实现成功智力的协调、均衡发展.以智慧平衡理论为基石,斯腾伯格提出智慧教育是美国教育的未来选择.与传统课程相比,智慧课程倡导多元视角的方法,强调对话思维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取得平衡,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它暗含着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进行课程整合的要求.斯腾伯格以其智力理论为构念的教育改革,超越了传统的能力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确立"在卓越中平等"的教育目标,建构更宽泛的能力观,拓展更高层次的教育观,设计渗透性、主题性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逐渐了解大脑的构造以及运作的机制后,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哈佛大学教授Ho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了“多元智慧”的理论。所谓多元智慧,指的是孩子会用不同的智慧来学习或表现,大致可分为语文、逻辑(数学)、空间、肢体(动觉)、音乐、人际、内省、博物学八个方面。基本上,每个孩子都具备这八项智慧,而且每项智慧都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到了上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发展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慧并倾向用这些方式来学习。因此,我们要能够观察出学生们的倾向,并借助他们擅长的智慧,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活动,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知识的应用过程,知识的反思和重组过程,使学生在经历数学过程中主动探究,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