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湖南耒阳是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耒阳教育步人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达到全省一流水准。“三维”德育是耒阳的特色。“三维”德育是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区德育为依托、政府行为作保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校运用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德育机制,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社区德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有机整合,从塑造学生“三好”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区是个好公民)形象入手,收到了较好的德育实效。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深挖隐性德育资源,强化育人 的主导作用,塑造良好学生形象   我校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为突破口,全力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正面的影响。我们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正面教育。…  相似文献   

3.
学生发展学校德育,是社会秩序、进步、文明的基石。而对学校德育评估的淡化,必然导致学校德育的虚化,学校德育工作空、泛、乏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天津市杨村一中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提出了“大德育”的学校德育新思路。“大德育”工作思路是凡学生能够涉足的环境都应该成为德育环境,而在德育环境中,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被看做德育的传媒,所有的人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这个思路强化了德育环境的整合,强调了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杨村一中的德育工作已有机地把学校、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4.
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社区德育“鱼龙混杂”、学校德育“一位独撑”的严峻现实,上海市开元学校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承载,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主体为基石。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学生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立足于“认知与身心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和谐德育原则.构筑了以学校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桥梁的“三位一体”和谐德育体系,呈现出学生德育的整合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奏响了学生和谐德育的乐章。  相似文献   

6.
大中小学德育目标各有定位,小学德育是基础,中学德育是强化,大学德育重素质。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大中小学德育要打破边界壁垒,协同推进,树立开放意识,从传统德育转向开放德育,构建开放德育新理念,以学校德育为主阵地,融汇家庭、社会在内的德育过程,把德育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德育和网络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有机衔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协同高效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蒋同根 《教师》2008,(20):10-10
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承载,和谐社会必须以和谐主体为基石。多年来,我校致力于学生德育的探索与实践,立足于“认知与身心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和谐德育原则,构筑了以学校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家庭为桥梁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河南省中学德育工作调研”数据,根据德育内容选择多维量表描述初中生德育现状的差异,并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归纳初中生德育现状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以交叉性视角验证影响因素分化初中生德育现状的作用机制。初中生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生态文明”和德育总分在不同的“家庭照料”“学校所在地”“居住地”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变量对初中生不同维度德育评分影响存在差异,而对德育总分均有显著影响。初中生德育现状的分化机制结果显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系统交叉影响着初中生的德育现状。其中,忽略机制体现为家庭照料由父母转变为其他人,强化了居住地为农村的初中生较低的德育现状;不均等机制体现为学校所在地由城市转变为农村,降低了学校德育措施对初中生德育现状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面对家庭德育"教不得法",社区德育"鱼龙混杂",学校德育"一维独撑"的严峻现实,1998年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北京市的部分德育工作者把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从而确立了"区域性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大德育运作机制研究"课题(简称"'三维'德育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0.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