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等方法对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常州市在其构建和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将10分钟体育健身圈的建设提升到改善民生幸福的高度,树立了"体育即民生"的创新理念;建设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场馆全部向社会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体育设施近80%向市民开放,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时间一般为寒暑假、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非教学时间,具体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有条件的学校要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在正常教学时间的早、晚间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的具体项目和时间,应在学校门口醒目位置向社会公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深入,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与现有社会体育设施资源缺少的矛盾日渐凸显,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当前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问题出发,深入探析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率较低的原因,提出合理解决策略,为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提供可行性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案例:从2003年10月起,四川省成都市市民就可以到居住地附近学校的操场晨练了。成都市教育局提出,操场和运动场每天早晨向社区居民开放,作为晨练场地,其他开放项目原则上在“双休日”、“五一”、“十一”七天长假和寒暑假向社区居民开放。开放的主要项目包括运动场、风雨操场、体育器械活动场、专用教室、语音室、实验室、普通教室、会场、图书阅览室及微机、职业培训设备、电化教育设备和图书刊物等。成都市锦江区37所中小学与38家社区签订《共建学习型社区协议书》,将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共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成…  相似文献   

5.
对桂林市21所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现状调查分析得出结论:桂林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不尽如人意,对周边社区居民的开放几乎是一个空白。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管理问题、观念意识问题、经费问题、场地设施维修问题等。为此,提出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向社会开放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强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毕节学院学报》2008,26(2):123-125
近年来,社区体育在各个城市都得到快速发展,一些新建的居民小区修建了一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为小区居民提供了较好的健身条件。但在城市的老城区,存在空地少、房屋建筑多、街道狭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少的现状,影响了老城区居民的健身活动,老城区成了城市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瓶颈。通过对城市老城区存在的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建设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设想的一点建议,为老城区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自己身边有一个可以用来健身、体闲、社交的体育活动空间,在这里可以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浙江省杭州市已经在尝试着逐渐将社区及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向居民开放,来满足居民们的体育锻炼需求.本文将对杭州市社区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小刚 《山东教育科研》2014,(8):F0003-F000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居住在城市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全面建设社区体育是一个新的目标。社区体育的内涵是其能够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运用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体育设施,开展以社区成员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活动,实现社区居民的良好沟通与和谐共处。按照城市行政区划的要求,城市社区体育可以包括小区体育、街道体育、区(市)体育等。城市化进程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相似文献   

9.
社区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有效途径,是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社区体育对体育设施的再利用,为学校体育团体和社会体育团体的接轨及学校向社区提供有偿服务等方面,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场所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放情况对居民健身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通辽市区学校体育场所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从赤峰市通辽市区学校的数量、体育设施的数量、设施开放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赤峰市通辽市区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南通市随机抽取的30所中小学体育设施社会开放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最大限度提高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设施与大众体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可以有效缓解现有体育设施不足,有利于发展大众体育,国家政策上也有明确的规定,但发展较为缓慢,主要是认识上不到位。应从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共享社会的角度提高认识,使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服务于社区,社区与高校形成新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部分中小学体育场地不足的状况北京市计划从明年起逐步向学校开放社会公共体育场馆,供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设施不符合办学标准的学校,将被限制其招生规模。  相似文献   

14.
张昌斌 《考试周刊》2014,(66):113-113
通过调查通渭县部分中小学体育器材与场地的配备情况,统计我县农村学校设施的达标率,分析城乡学校在设施方面的差距,研究体育设施的管理制度,为学校体育设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校体育课改革提供依据。通过选取通渭县10所农村中小学,采用问卷、查询资料、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发现我县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与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作者通过调查以期望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重视。从学校的经费中划出一部分费用购买体育器材,根据教学的需求有目的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体育成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而体育设施的发展情况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长春市位于我国松辽平原地带,是吉林省省会,是全省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引领着一些社会活动和潮流,南关区又是长春市经济和发展比较好的辖区,在区内坐落着很多优质校,一些高档小区近些年也相继建成,可以说南关区比较能代表长春市的基本特点和现状,对南关区社区体育设施进行研究,也可以点带面地初步了解整个长春市的情况。本研究对长春市南关区的体育设施的现状,使用、管理以及居民的满意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南关区体育设施的基本情况,找出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为今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西部中小学建设中的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助于社区居民的学习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将西部中小学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向当地居民开放,促进农村社区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活动发展,对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当地社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蚌埠市七所地方院校体育资源向社区体育开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地方院校虽在体育专业人才、场地设施、教育信息等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开放场馆设施、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指导等方面力度不够。为了使地方院校体育资源更好地向社区体育开放延伸,就必须建立同社区体育联系协调的专门组织机构和培训机构,并构建合理有效的高校体育资源开放保障体系,以推动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逐步步入了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参与学校的合作阶段.然而,我国很多民族地区的中小学与民族社区处于相互隔离状态.因此,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民族社区有效地参与民族中小学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9.
经过多年努力,天津学习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目前,天津每10万人口中有在校大学生近6000人。非学历继续教育迅速发展。天津现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6个,基本覆盖全市城区,每年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者达百万人次。各类学校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继中小学体育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之后,天津部分高校面向社会无偿开放图书馆等教育资源,各级技工院校面向在津学生、在职职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天津市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市民素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而且以创新的方式、丰富的内涵推动天津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分析濮阳市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现状,总结现存的问题:濮阳市目前学校体育教育观念落后,学校管理不完善。开放后的安全没有保障;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淡薄,社区体育管理不到位,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匮乏;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互动过程中缺乏联系的组织管理机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首先,应提高认识,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它是实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保障;再次,通过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成立俱乐部等形式。促进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最后,推动学校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