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
意境即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最早提出“境界说”。他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意),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境)”,指出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为什么现在只提“意境”,而不提“境界”?李泽厚认为,意境是作者主观把握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存在,它分为“意”和“境”两方  相似文献   

3.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袁枚《随园诗话》)“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词中“意”的传达由创设意境来完成。诗词阅读欣赏中重要的活动是把握诗中创设的意境,进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而在诗词教学中,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忽视或淡化,造成学生对诗词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意境分析的基础上而是由教师刻意赋予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诗词中意象和意境都是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但二者相比,意象仍停留于“象”,偏于“实”:而意境已超然“象”外,得“境”之环中,偏于“虚”。“虚”“实”概念在诗词鉴赏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感性和理论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收录的古诗词,是景的展示.情的抒发。“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可谓是古诗词最重要的特征。这“画”,这“情”,就是诗词的意境.让人遐想.引人深思。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构思这首诗时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图景(境),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并且力图表达的思想感情(意)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走进诗境成为解读古诗词意蕴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序》中指出:要讲词的欣赏,不能不提到"意境"的艺术理论问题。"意"就是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境"就是诗词中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情)和客观外物(景)的和谐统一。在平时的诗词教学中,学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诗词教学应当占据这个主阵地。诗词有着独特的意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脉,生成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诗词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强调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在学生领略诗词意脉之后,引导学生以“神入”的姿态去阅读诗词。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也是其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只有把握住了诗词的意脉,学生才能走入诗词的意境;只有走入了诗词的意境,学生才能将其内化,并以比较准确的词语将诗词情感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8.
葛学志 《考试周刊》2011,(66):155-156
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政治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意境呢?  相似文献   

9.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0.
读诗可以使人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引发每个人心中独特的“读者之意境”,是诗词教学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引发读者之意境的途径很多;可以循人类的音乐天性,吟诵诗词乐之美;可以品母语的丰富韵味,赏析诗词文之美;可以借儿童的想象世界,感受诗词境之美;可以引情感之天然共通,体验诗词情之美。  相似文献   

11.
入“三境”激思维胡家生(吉安地区教研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而让学生入“三境”则是首先要解决的。一、认真读书,深入课文意境。阅读教学顾名思义要阅(看)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尽人皆知,可是在教学中,多数教师总...  相似文献   

12.
周婷  姚霞晖 《学语文》2024,(1):63-65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古典诗词教学实践中,凝练出“以读为本”的五种意境领悟途径,包括让读诗有序有法的“以读悟境”,以勾连生活和知人论世的“创设情境”,搭建支架且化诗为画的“想象造境”,提取核心和追溯还原的“意象入境”,同题拓展及同境延伸的“拓展延境”,希望能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面对职校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困境,构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本于讽诵涵泳,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职校语文古典诗词"三境"教学模式,通过逐层深入的"寻境———识境———悟境"三个环节来开展课堂教学,可激发学生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诗词中的“象”即语句的字面含义,而“象”所表达的“意”则是语句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当诗词对“象”的描述有意违反会话合作原则时,就会导致诗词中的“象”与“意”表达上的分离,这时的后就是“象”的语用含义。诗词中的“象”在被用来作比、被夸张和被比拟的情况下,都会出现“象”与“意”的分离。“典”在古典诗词中也有同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学校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就不可忽视,针对我国初中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愉悦。  相似文献   

16.
意象的组合构成诗词的意境。一般认为,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景物之间有机融合成一个统一体,境中有意,意中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按王国维的分析,意境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他称为“境余于意”,偏重于对景物的客观再现;一种他称为“意余于境”,偏重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还有一种叫作“意、境两浑”,景物与情思、主观与客观浑然一体,难分彼此.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杨晓飞 《考试周刊》2011,(90):149-151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由掌握传统教学中的“死知识”变成掌握适应当代社会的“活知枳”.这种起“死”回“生”的教学就是一体化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诗词纷繁的意象群中,让人涵咏不尽的是多姿多彩的“雨”意象,既有让人欢欣的喜雨,更有让人哀怨的愁雨。在讨论传统诗词中缤纷多彩的“雨”意象基础上,发现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充实了“愁雨”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诗词中用到“干”和“万”的地方不下三十处,这使他的诗词意境更加开阔。例如: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相似文献   

20.
王燕春 《考试周刊》2009,(25):69-70
诗词复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老师的应试复习模式大大降低了诗词的魅力,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诗词复习课要在“变”字上做文章,让诗词复习课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