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2.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里面蕴含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3.
所谓“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简直可以说已经成为套话了。套话当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往往是套话。教学,无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啦!这是不需要论证的,而且我敢说,恐怕现在很少有人会反对“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怎样落实这个理念呢?这恐怕就不是简单说说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包括有时候的我)往往胸怀“学生主体观”走进教室,可一旦进入教学状态,就情不自禁地钻进了“教师中心论”的窠臼,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教学道具和思想俘虏。——俨然一个好龙的叶公却不觉!在探索“以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认为,…  相似文献   

4.
深入研究、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各种矛盾关系及基本运行规律,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拟就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六种关系,结合技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浅谈个人的看法。一、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关系,处理不当,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教学理论中有“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说法,而目前普遍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接受的却是“主导主体论”,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指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  相似文献   

5.
以前的教师主体论,教师中心论已陈旧。随之而新生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要求。那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就要求教师革新观念,全新定位角色。然后,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主要载体,它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为实现教育腾飞的目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而教育思想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教师中心论”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主体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研究学生怎样学,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彻…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的主体与主导——兼评“双主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主体的地位问题,目前,在教学理论界只要承认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这个大前提,就基本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然而,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有争议。针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有的同志提出教师也是主体,“师生共同构成教学主体。”(即“双主体”论)并且批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论“仅仅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割裂了同一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双方关系。”  相似文献   

8.
课程设计是课程论的中心议题之一,它是针对各学科专家、课程论的研究工作者在一定课程论的基础上建立相应课程模式而言的。在课程设计的理论上历来没有统一的定论,正象丹尼斯·劳顿所说的:“在课程方面,受到教师支持的一般理论或假设至少有三种,即常提到的教育上的儿童中心论观点、学科或知识中心论观点以及社会中心论观点”。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社会中心论是支配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理论,它们各执一端,相互对峙。在实践中,由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背景及教育价值观的差异,课程设计始终在学科中心、儿童中心、社会中心之间摇摆,各家各派的课程设计忽而倒向学科中心,忽儿倒向儿童中心,忽而倒向社会中心,呈现出动荡不定的趋势,这就是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  相似文献   

9.
谈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娟娟 《中学教育》2003,(1):35-36,34
在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曾有过“教学主体论”的讨论 ,不同流派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主张“教师主体论” ,也有些主张“学生主体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 ,“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 ,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 ,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 ,实现既定的目标。一、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1.教师的爱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爱可以成为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教与学的关系辨析固镇县教委盛丽娜关于教和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两论最具有代表性。“教师中心论”者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作用,所谓“师严然后道等,道尊然后民知教学”;持“学生中心论”者则认为,既然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就有人提出“教师中心论”,但以教师为轴心,教学过程难以实现民主化,使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后来,实用主义教育家主张提出“儿童中心论”,但以儿童经验为中心,教学过程则过于民主化,致使教师主导作用减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民主化,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由表演型教师向导演型教师转化。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心论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何者为中心的理论。其发展轨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继而发展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伴随教学过程中的始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是一个不可分离统一整合体,只有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时刻交互作用影响,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形成班级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 ,保证教师有效的主导作用 ,避免中学生物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主体性重视不够 ,又防止“学生中心论”的教学模式削弱教师主导性的危害 ,笔者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和组织原则角度出发 ,提出了新授课“1/ 3”教学模式 ,其含义是 :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分为三大版块 ,即三个“1/ 3教学时段”。第一个“1/ 3教学时段” :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学生围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学习问题进行阅读、思考、讨论等自学活动 ;第二个“1/ 3教学时段” :以教师为主体活动。教师围绕教学中心问题启发点拨、示范学习、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校以“三论”为指导思想,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和生理特征,遵循“学起源于思,思源于疑”的原理,将课堂结构划分为有机联系的七个环节,在这七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启”和“导”。为此我们把这七个环节所组合成的课堂 结构称之为“启导自学七环节教学结构”,这七个环节分别是:   1.铺垫启新,复习旧知。 (3分钟 )  2.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3分钟…  相似文献   

15.
“引—动—导—探”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为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把师生从应试教育课堂桎梏中解放出来,克服泯灭学生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弊端,我们应用克林伯格的教学“三段论”,即“指导作用原理”、“自主活动原理”、“动态平衡原理”和“活动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论重建课堂教学,创建了“引—动—导—探”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全安 《辽宁教育》2005,(9):16-16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论“才”,业务精能称师;论“德”,品行正能为范。  相似文献   

17.
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命题,是近年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对于正确地揭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教学理论中其他问题的探讨,对于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围绕这一观点的争论却一直存在。尽管大家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上已经取得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还有同志主张教师也是主体,即所谓的“双主体论”或“复合主体论”。我们认为,相对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来说,“双主体”论并未把研究推进一步,还似乎后退了。其根本问题所在,是对教学活动简单化的认识,从而陷入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境地。我们感到应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诱教学随感思”,即诱导思维。“诱”者,淳淳善诱,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思”者,独立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思的主要内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心论是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何者为中心的理论.其发展轨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继而发展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伴随教学过程中的始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是一个不可分离统一整合体,只有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时刻交互作用影响,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形成班级学习共同体,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是教学论所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如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是什么地位,我们可以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找到答案。《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才是英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