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从“局外运行”到“局内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改革以来,由于构建出了市场空间一元结构,中国区域经济处于“局外运行”状态。为了消除区域两极分化,实现区域共同富裕,21世纪应该进行市场创新,构建出市场空间一元结构并不断深化,实现由“局外运行”到“局内运行”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
如何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是促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不断深化的区域一体化能否驱动科技创新以及如何提升科技创新?首先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组织机制剖析了区域一体化驱动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并将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纳入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2003—2021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和291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双重差分法对区域一体化影响科技创新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经济韧性,具体地:政策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表现出正向的区域联动性。(3)资源韧性对科技创新表现为倒U型结构,区域一体化要避免“资源诅咒”效应。(4)案例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京津冀城市在“区域一体化”政策事件之后,科技创新变动均值的差值显著为正。(5)分组检验发现,私营经济占比、东部城市、经济水平以及外商投资水平对科技创新回归系数为正,具有显著性,表明科技创新依托私营资本、外资资本的参与,在东部城市以及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选取《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及39项三级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对39项指标采用增速法进行滚动预测,并测算出31个省(市、区)2030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结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化、区域创新格局及区域科技力量空间布局等,对未来十年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趋势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至2030年,中国科技创新区域进一步集聚,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一纵一横”两大创新带的廊道效应逐渐突显,成为区域创新集聚区;中国科技创新重心不断向南转移,区域间科技创新发展依旧不平衡,而城市群协同创新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科技创新发展逐步进入“超越行政区划”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以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创新创业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抓手。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畅通要素流动,抑制资源错配,推动区域创新创业;(3)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南方城市、一般级别城市和较低水平创新创业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具有更强劲的推动作用,需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对南北方城市创新创业造成的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5.
摘要:探讨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计算2000年以来中国30个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综合水平,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并探讨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大部分省域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省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耦合协调度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三是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加强,且主要是由HH集聚和LL集聚主导;四是经济开放度、政府控制力、人力资本、科研环境、金融支持度、基础设施6个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价值趋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价值链分析法(VCA)研究区域经济创新发展过程。本文将区域经济创新过程理解为单一的经济单元行为,并试图揭示其价值链关系。在专家咨询和调研的基础上,识别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价值链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建立适合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价值链解构关系,提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的战略框架,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价值趋向,并就VCA的应用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作用是导致了区域创新水平的“竞次”还是“竞优”。鉴于此,基于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方法,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区域创新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创新产生空间外溢效应。(2)中国式财政分权显著改进了区域创新水平,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对区域创新水平具有推动作用。(3)中国式财政分权影响区域创新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效应,财政分权程度增加会显著提高相邻地区创新水平,是形成相邻地区创新“趋优竞争”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域创新空间策略的外在驱动力,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冠疫情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中国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国内传统区域创新理论对知识创造与传播的空间规律认识不足,亟需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文章引入了近年来在西方受到广泛关注的区域知识基础理论,其强调区域知识差异化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中国有重要借鉴意义。文章首先梳理了区域知识基础的概念内涵,其次从多维特征、演化动力、演化路径三个方面构建理论框架分析了一个地区知识演变的一般规律,剖析了区域知识的规模、结构、质量特征,提出了技术关联和区域制度是影响区域知识演化的主要动力,区域知识基础在二者驱动下表现出“路径依赖——路径锁定——路径突破”的复杂过程,最后探讨了如何运用区域知识基础理论指导中国区域创新政策制订。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趋同理论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国及三大地区创新效率均存在着显著σ收敛、随机性收敛和β收敛的典型化事实;(2)“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推动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考虑“互联网+”驱动后,创新效率较低地区赶上创新效率较高地区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缩短了5年多,收敛速度相对提升了0.26个百分点;(3)若能充分注重“互联网+”与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等因素综合效应的发挥,则可进一步强化“互联网+”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器”效应;(4)“互联网+”对创新效率收敛的加速效果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创新溢出红利的“后发优势”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互联网+”为重新审视如何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现实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结论能为新时代下我国深入推动“互联网+”与区域创新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是维持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也是塑造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2014—2018年跨国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系统考察了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企业家精神(特别是企业家能力和愿景)在经济不确定性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选择效应,即经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负面效应在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中表现最强,但在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影响并不显著,而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存在正向激励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为稳定企业家对市场的预期,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以降低不确定性对区域创新效率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欧班列开通能否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技术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欧班列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2008-2018年25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欧班列开通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效率,平均提升了9.81%;异质性检验发现,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集中在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机制检验发现,中欧班列开通通过城市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等渠道推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拓展性检验发展,中欧班列开通并未引致开通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创新资源虹吸效应,而且中欧班列开通对省内地区和省外邻近地区产生广泛的创新效率溢出效应。本文揭示了中欧班列开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对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相关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分析结果,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格局、时空演变、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战略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逐渐形成广东、北京、江苏和上海为引领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区域之间的整体创新能力差距趋于收敛;但现阶段,我国依然面临区域性创新不协同、创新能力发展不同步和创新能力不平衡由“东西”转向“南北”等问题。未来,各省份应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把握数字经济机遇、优化营商环境和打造创新增长极等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与院地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阐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模式,认为我国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之路。回顾与分析了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在区域创新工作中的成绩与经验,提出我院应将区域创新作为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之一,并建议我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加强战略、地位与作用、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真正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三大基地”和“思想库”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已非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所能解释。众多经济学者和经济政策专家,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对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解释,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视角,如企业群理论、三螺旋理论、区域创新网络理论等。 这些理论的共性是,强调市场力量、网络化、互动联系和知识资产的作用,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理性概括,区域内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区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区域网络的价值和区域经济运行的质量。从“运费”到“知识” 90年代的贸易新路线是激光光束和卫星微波。货物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技…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系统及其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大量的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文献对如何识别区域创新系统避而不谈的问题,本文先对区域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于研究区域时的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兴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科学的关系,并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区域”的含义和“知识聚集域”这一特征;文章更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条件、演化和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结合价值工程理论模型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区域创新绩效模型,测算2012—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创新资源利用情况,并分析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总体创新绩效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现成效;(2)各区域创新绩效水平在地域分布上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现象,表现为“东高西低”,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创新效率要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绩效。最后,提出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吴宗祥 《学会》2006,(8):15-19
多元化协同治理是当代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入世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呈现出“自然经济区”等经济治理特征,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当前迫切需要大力推行“看不见的手:市场+看得见的手:政府+第三只手:以行业协会等为主的非政府组织(NGO)”的多元化协同治理模式,而引入、发展和完善以行业协会为主的非政府组织乃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体制创新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产业积聚、持续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钦  黄蕾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73-75,80
分析了产业集聚、持续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间的内在关系。认为产业集聚促进持续创新,持续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呼唤产业集聚。并由此得到启示,产业集聚和持续创新是解决开发园区“二次创业”、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以及缓解资源供给稀缺性现状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创新主引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际,对比分析主要地区和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提出新时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先选择。在此基础上,多维对比分析建设西安兰州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与优势,提出以“点线面”结合方式,以“秦创园”和“陇创带”建设“串珠型”科技走廊和10个方面的创新联合体,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探索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高能、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