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化学理论,从词史与东坡词创作历程的背景上,考察东坡密州词。东坡之前,词坛上儒佛道文化未曾沟通。东坡知密州时的词作,融汇贯通三家思想,而又以其独特的“超然”思想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代表中国士人审美情趣的文化品格。东坡词既表现苦难忧患,又力图摆脱忧患,给人一种超越感,密州词是最早体现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苏东坡文才盖世,一生仕途坎坷,贬居黄州时期,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此"东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响亮的名号,流传千古。然"东坡"之含意,却渊源颇深。可上溯至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于忠州东坡种花,赋诗,而苏东坡极推崇他。但要详东坡之义,并不只是两人在地名和意趣上的简单巧合,而实在是两人在人生经历和思想情趣上有颇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和陶诗”艺术成就颇高,它是“绚烂之极”后而造的“平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色调:诗风平淡,感情真笃;超然淡泊,意与境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写景传神,时见佳句。研究苏东坡“和陶诗”的艺术风格,对于了解诗人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本中有许多对于东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色,并且于物、于人都是欣欣然、悦己愉人的。而对于东坡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叙事则普遍透露出一种诗意的向往,呈现出宋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审美追求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东坡乐府编年笺注》一书,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五十万字,是石声淮、唐玲玲两先生继《苏轼文选》(由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数十年来学术界在东坡词研究方面的又一巨获。东坡词在宋词和整个词史上都占有极重要地位。东坡以前,词基本未出“艳科”范围,所谓“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几为填词唯一风格。至东坡先生出,“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化学理论,从词史与东坡词创作历程的背景上,考察东坡密州词。东坡之前,词坛上儒佛道文化未曾沟通。东坡知密州时的词作,融汇贯通三家思想,而又以其独特的“超然”思想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代表中国士人审美情趣的文化品格。东坡词既表现苦难忧患,又力图摆脱忧患,给人一种超越感,密州词是最早体现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运用化学理论,从词史与东坡词创作历程的背景上,考察东坡密州词。东坡之前,词坛上儒佛道化未曾沟通。东坡知密州时的词作,融汇贯通三家思想,而又以其独特的“超然”思想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代表中国士人审美情趣的化品格。东坡词既表现苦难忧患,又力图摆脱忧患,给人一种超越感,密州词是最早体现这一特征的代表。  相似文献   

8.
密州东坡文化源起于苏轼知密州,是苏轼与诸多北宋文人共同创造了密州东坡文化。由于苏轼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及后人的不断传承,密州东坡文化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由一个历史人物的个人行迹变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历经九百余载的发展过程中,密州东坡文化的传播途径和象征符号曾发生了诸多变化,而文化的本体则相对固定。密州东坡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核心是超然思想。  相似文献   

9.
越写越偏题     
忽然想起那年在黄州赤壁见到的东坡老梅石刻,就像着了魔似的。那梅枝亦如东坡书法,用墨极满,很得神韵。也许是哪个月白风清之夜,东坡喝了几口黄酒,畅快淋漓,就画了这老梅。  相似文献   

10.
越写越偏题     
忽然想起那年在黄州赤壁见到的东坡老梅石刻,就像着了魔似的。那梅枝亦如东坡书法,用墨极满,很得神韵。也许是哪个月白风清之夜,东坡喝了几口黄酒,畅快淋漓,就画了这老梅。  相似文献   

11.
读东坡诗词,首先激动读者的是诗词中无所不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为了区别东坡诗词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我称它为第一形象.这个第一形象,存在于东坡的众多抒情诗歌之中.他的每一抒情佳作,都从一个角度刻划了诗人自我形象也即第一形象的某个侧面;众多的抒情诗篇,则汇成了一个完整的第一形象.它和抒情主人公本人一样,是一个多面体.在这个多面体中,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意志情操,爱憎感情、艺术情趣等等,无不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一切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传统的综合因素在诗人心灵上的投影,同样是毫无掩藏地呈现在读者之前.  相似文献   

12.
陈德玮 《现代语文》2007,(5):26-26,25
《庄子》一书所描写的形象极为丰富,但这些形象的意义,不是作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而仅仅是作者的意识和理想的外现物,是某些哲学观念的具象化,这就是解读《庄子》形象系列的方法。在《庄子》所塑造的这些人和动物形象身上,具有他们作为人或动物的原型色彩,但又明显地有某种外加的哲理成分。我们从“思辨的哲理具象化”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们将由此进入一个瑰丽、宏阔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3.
艾略特在《荒原》中书写了一系列动物形象,构成了有意味的动物话语,这是其实现“非个性化”诗学追求的有效实现方式。但同时,各个动物形象又于其中呈现不同含义,承载着不同象征意蕴,并因此而构成一套话语,这与其“荒原”主题是同构并且自成体系的。  相似文献   

14.
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它有两个要素:一是目前意象和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我们只观赏这种孤立绝缘的意象,一不问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何,二不问它对于人的效用如何。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其作用。二是在观赏这种意象时,我们处于聚精会神以至于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于无意之中以我的情趣移注于物,以物的姿态移注于我。这是一种极自由的(因为是不受实用目的牵绊的)活动,说它是欣赏也可,说它是创造也可,美就是这种活动的产品,不是天生现成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中,苏东坡是最受士大夫文人崇敬和喜爱的人物之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既取决于东坡多方面的卓越的文化才能,更取决于东坡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性格——人们往往从东坡的情感性格中各取所需——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也。这自然又与东坡一生之所为学和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6.
“游戏三昧”本身是一个禅学意象,它所指涉的是一种获得禅定或者禅悦之后精神上自在欢愉的圆融境界。东坡诗作被形容为“游戏三昧”,是对其灵活技法和禅学意味的概括。东坡诗作中体现出了对禅味的体会,其人本身又了知般若空义,深悟实相,这将助益他到达“游戏三昧”的境界。“游戏三昧”对自在性的突出,使得自在成为法则之一。同时在宗教层面上,内化的戒律成为其规范法度。相似的,东坡诗在自在无碍之外,也因“致道”与“以意摄文”观念的约束,而没有产生芜秽的弊病。自在与法度,是“游戏三昧”意会通禅学与文学之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看,当代小说已走出传统小说的认知领域,形象构造的变形导致意义空白;写实的冷静、客观造成感性的模糊;世俗文学的杂语喧哗和先锋小说的嬗变使形象意义消解;"人"的内涵和意义多向性,有使"人"逐渐抽象的倾向.这一切,显示了当今小说逐渐抽象的倾向.这一切,显示了当今小说逐渐由内容之实走向文本的玄远.就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而言,当今小说出现两极:一极是实之又实,一极是虚之又虚.两极的分离,意味着当代小说不能虚实相生,从有限体现无限,从"意义追求"走向"意义创造".当今小说这种有"空灵"趋向而没有达于空灵的事实,为当代文学在新世纪初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8.
说来惭愧 ,我认识苏轼 ,是开始于初中时学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抒发他个人感慨的诗所反映出的这个脱离人民的士大夫孤独形象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我 ,于是我便喜欢起这个当时还只被认为是位普通诗人的苏东坡了。“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何等洒脱 ,何等浪漫 !然而真正理解东坡 ,读懂他的诗 ,还是在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 ,这个深陷在政治漩涡里的大文豪 ,曾因“才”而飞黄腾达 ,却也因“才”而失意不能自拔。“才华是把双刃剑”这话在苏轼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但是如果有人说仅仅是…  相似文献   

19.
《斑羚飞渡》发表以来,先后被《语文周报》《语数外学习》《小小说选刊》《中学生阅读》等多种报刊转载,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它以精炼形象的语言、惨烈悲壮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奉献与牺牲精神的礼赞。特别是文中那不朽形象的塑造、美丽意象的设计,以及二者和谐的交融,使人读之,像走进一片美丽的风景中,流连忘返。首先,我们来看形象塑造。《斑羚飞渡》是一篇小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内容。而它塑造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种像人那样崇高的“物”。文章通过对这种“物”的刻画讴歌了一种精神,一种以长者…  相似文献   

20.
王蒙的文学理论具有随缘布置、触物而鸣、生动形象的感悟性。同时,他的理论思考,又具有总是考虑“个别”和“例外”的相对性特征。这便构成了王蒙文学理论的实践理性特色,即从文学实践中来,又返回到实践中,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