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2.
听完教学研讨课《恐龙》,耳边还充斥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脑中不断萦绕着一个问题:谁是课堂的主人?当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一边手舞足蹈地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挤占学生阅读的时间时,我们的学生究竟获得了什么?一、与文本缺乏体验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  相似文献   

3.
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学中;应将听、想、看与说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一听,说一说。 例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学习?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有几个好朋友?”或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先要求学生听一句答一句,再连起来说一说。这种听说训练可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未必是好课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方式去发现,去掌握知识和体验学习过程。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算得上是“好课”。在这节自然课中,老师为学生设下了一个又一个“圈套”,可是学生却很“机灵”地不往里钻。老师为了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试问,这能算是真正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吗?这样的课能说是“好课”吗?不是!这样的课恰恰是我们课改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假象课堂”,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体验过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达到课程改革标…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重于学生“看、听、记、仿”的现象,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忽视了学生的操作体验,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新课程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在自主建构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还数学鲜活生动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具体和抽象     
小华在写作文,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妈妈说:“‘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抽象,就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相似文献   

7.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在榆次培训听做报告的老师讲了这样一则让人感到苦涩的故事:在美国某国际学校里,老师给各国学生出了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吗?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非洲学生不知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什么叫紧缺;美国学生不知什么叫其他国家;而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相似文献   

9.
今天早晨桌面游戏结束后,我要求各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玩”的内容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来,教室里可热闹了,七嘴八舌、叫叫嚷嚷,什么话也听不清楚。我叫了好几声也没有用。这时,赵老师走到我面前,往我的两只耳朵里仔细看看,还皱起眉头来。我不知她是什么意思。小朋友们看到赵老师的动作,都静了下来.听赵老师说话。“刚在我在新老师的耳朵里,看见两个小朋友把耳朵上的两扇门都关上了,说什么都没有听见。怎么办呢?”小朋友听了,都心领神会,纷纷举手发言了。赵老师的教育方法真是立刻见效。  相似文献   

10.
林俊华 《辽宁教育》2004,(10):34-35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多少年来,语文像一个漂泊的孩子,总是找不到自己回家的路。语文讲究“听、说、读、写”,一个人讲那叫“灌输”,几个人讲那叫“表演”,学生老师一起讲,那就叫“自主、合作、探究”……仔细想想,语文真是很难弄,听说读写,千  相似文献   

11.
具体和抽象     
<正> 小明在写作文,他有个问题搞不懂,便问当老师的妈妈:“妈妈,什么叫‘具体’,什么叫‘抽象’?”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愈来愈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体现。但是也出现了不少误区,形式主义泛滥,缺乏思维深度,繁荣的背后存在着隐忧。梳理自己听的课并进一步思考后,以为问题主要出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是老师的"。一篇课文怎样读,学生应学到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老师备课时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校的新课堂教育实验的开展,我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更爱自己的岗位,学生更爱自己的专业,校园里到处是欣欣向荣的局面。回顾我校的新课堂教育实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堂教育实验中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新亮点。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发现快乐。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改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老师们普遍感到头疼的是:怎样让学生过文言文的语言关?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的技法教学如何处理?如何实现文化的传承?自主、合作和探究等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式是否可行?如果可行,该怎样操作?等等。我们有幸听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苏州中学教科室主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革,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怎样保证学生在40分钟里的探究时间,并在探究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给孩子们较长时间的探究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五个策略来确保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探究。1.注重引导,保证探究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17.
一天晚上,初二学生李晓突然失踪,家人和老师寻找几个小时后才知道他被关在了学校水房里,而隔壁就是老师的办公室,他为什么不叫人呢?初二学生突然失踪周五晚上八点,某中学初二(3)班班主任林涵还在办公室里准备教案。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喂?喂?请您说清楚点好吗?电话是学生李晓的妈妈打来的,李妈妈特别着急,前言不搭后语。好一会儿林老师才听明白:李晓失踪了!  相似文献   

18.
近来,我听了不少老师的课,老师们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过于注重学生的体验、合作、探究等,双基教学训练被老师们遗忘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双基教学为什么会悄然地离开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似乎不曾留意,轰轰烈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枝  相似文献   

19.
日前 ,笔者有幸听了北京崇文区教研中心特级教师赵景瑞的《语言的魅力》一课 ,感到他的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张扬学生的个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的确很有魅力。上课伊始 ,赵老师出示了一幅图 ,图上有一棵大树 ,旁边有个护栏 ,护栏里还有个提示牌 ,牌上没有字 ,赵老师让学生加广告语。学生踊跃发言 ,赵老师顺势提出 :“语言有没有要求 ?”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本课的学习。赵老师书写课题后问 :“看了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什么叫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语言有魅力 ?”“什么样的语言有魅力 ?”“语言的魅力从哪里来 ?”…  相似文献   

20.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几点做法与体会:一、营造自主探究氛围,激发兴趣学生对外界事物有兴趣,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就被激活。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先围绕课题提问:西沙群岛在哪里?离我们这里远吗?为什么说那里富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自主学习,充分感受课文描写的美景,可以激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