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传统伦理如百川入海 ,内容丰富 ,积淀为民族意识。其核心是以德治国 ,体现在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上。这种民族意识 ,对今天的以德治国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 ,应结合传统伦理加强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 :其一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教育人 ;其二 ,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突破口 ;干部职业道德 ,尤其各行业一把手的道德品质是重中之重 ;其三 ,道德建设又重在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关键。否则 ,只是空谈 ;其四 ,从自我做起、人人都从自我做起 ,社会道德风尚就会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也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全球化 ,说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具有一定的人类性。我们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加速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需完善人文向度的职业伦理构建.家训文化是融通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典范.我国传统家训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建构提供了丰厚精神本源.高校将家训文化融入辅导员职业伦理建设,发挥家训文化的启导价值,构建以“日常生活、实践诠释”为理性进路,以“爱的教育、价值关怀”为职业导向的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3.
无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或是“道德至上”的,或是“泛道德主义”的,都在于强调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道德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特征。在西方,道德也许同宗教、艺术、科学等仅仅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而在中国,道德不仅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终于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伦理型为特征的文化,这样就使道德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伦理共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集中反映,是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生存与发展之魂。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伦理道德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既是“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今道德生活实践的呼唤。在科学分析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具体的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6.
传统是重建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儒家伦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哲学的方式承担起自身的时代使命,其基本的伦理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伦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提供了理论支撑,崇德重义的精神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道德性提供了历史依据,实践理性的哲学智慧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现...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不仅是思想和理论上的创造性反思,也是对身心修养与道德实践体验的直接描述。他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主张在伦理教化与道德实践的内在统一中实现救治社会弊病和重建社会秩序之目的。王阳明通过对“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来展现自己心学的实践品格。在阳明心学实践品格的影响下,孔孟之道不再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读书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常识。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在肯定普通民众道德实践价值和意义的同时,为中国古代的乡治实践和乡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理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诚信道德,以真实无欺为本质,以善和正义为标准,以全面深入地实践为途径,在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汲取传统诚信伦理文化的丰沃养分,才能有效地培植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伦理实体中,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事业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伦理智慧为“精神底蕴”,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为“精神内核”,以中国革命道德精神为“精神底色”,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规定了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伦理范畴,展现了全民共建共享劳动教育成果的伦理担当。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润物细无声换新颜举旗定向,为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孕育它的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打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以伦理为中心,强调中庸调合、实践品格,重视整体思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竞技事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竞技伦理教育开始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教育,应该在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对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分析,寻求传统道德与现实价值导向的联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竞技伦理体系的全面确立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的偏执性及现代公民伦理的缺失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面传承影响。揭示现代根源———现代社会缺失对公民概念的认知,缺失公民伦理的灌输教化机制,缺失公民道德规范的更为“基本”、更切实际的设计和更有效果的践履,必然使现代伦理文化建设滞迟乏力。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4.
反观历史,每当物欲横流之世,即是礼崩乐坏之时。重新树立起儒家礼义的道德价值标准,教化世人使之对礼义有正确的认识,并以之指导现实生活的实践,无疑对当今社会有着防微杜渐、补偏救弊的功效。儒家礼义伦理,起于传统社会,兴于传统社会,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人无法割断历史,同时面临着应该如何重建儒家礼义,使之应对现实需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儒家礼义伦理精神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并揭示其现实性,为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理论资源与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当代中国"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对生态危机发生之源的科学批判,也有对生态文明美好世界的伦理建构,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超越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塑造生态强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从理念外化为实践,需要党的领导、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采、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直到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国的社会道德应当在优良传统道德的基础上给以继承和发扬。但由于过去种种错误的认识,中华传统的美德却一度被忽视。 我们从学习中认识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其精华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要提倡的东西,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渊源。这就坚定了我们在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把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教育的信心。实践表明:把传统的民族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积极构建既有中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中国本土化生命伦理学不仅是中国生命伦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中国进行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生命伦理学理论体系,必须有方法论上的高度自觉,既要注意吸收西方伦理文化,提炼生命伦理原则,也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寻求理论逻辑基础,同时还必须从中国实际生命伦理问题出发。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孝经》中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孝”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至高地位。孝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伦理、公众道德准则和传统文化理念,理应纳入到来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孝”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源头、起点和核心内容。在我国,长期以来,孝德作为一种中国人共有的社会伦理、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传承与超越的三重意涵体现在:第一,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是对传统生态文明自然观的全面继承和吸收,强调人对自然的温情和敬意,同时又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出发,彰显对传统生态文明、西方式现代化等生态文明形态的全面超越;第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论是具有人民性、世界性和开放性的生态伦理主张,继承了传统生态文明中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责任,拓展了传统生态文明对自然道德伦理责任的主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道德伦理兼及政治建设的双重责任;第三,习近平“红线”论、“福祉”论是对传统生态思想“取物以时”生态保护原则及其民本关怀的吸收和继承,扬弃了传统生态伦理中的灾异谴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