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2.
大连晚报总编辑赵振江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通过这张晚报自己办的内部"小报",他要看看今天的《大连晚报》,在新闻质量上还有什么问题;新闻出版还有什么差错没有;与同城媒体相比,晚报当日的新闻优势在哪?还有什么差距。他曾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这个‘简报’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4.
陈康汉 《传媒》1999,(5):28-29,24
晚报新闻的目标是追求尽可能好的必读性,晚报新闻的特点是短新快活,群众化.但一些晚报往往让人感到"新闻欠新、版面欠活",晚报"味"不浓,缺乏特色.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8,(4):9-10
按新闻规律、晚报特色办报方汉奇:北京晚报之所以能够办成今天的规模,这样的影响和成就,主要是因为她按照新闻规律办报,按照晚报的特点来办报。晚报的特点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贴近群众,或者说是"广、短、软",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晚报新闻,什么是晚报好新闻,虽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却一直是报人不断的求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媒体的繁荣和发展,媒体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各种媒体特色都在发生变化,晚报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任浩 《新闻前哨》2003,(7):39-39
简洁与精炼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近些年来,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各家媒体纷施妙手,力图让自己的新闻更耐读更能吸引“眼球”。这其中,“让新闻短些再短些”成为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口号。  相似文献   

8.
我们报社今年的工作,用以下三句话可以概括。一、办好报。办什么样的报?怎样办好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经过反复研究,今年我们提出了“党报原则,晚报风格,地方特色,贴近读者”的办报思路。也就是说,既要发挥好党报的职能,又要向晚报学习,学习他们的可读可读再可读,软些软些再软些,贴近贴近再贴近,深入深入再深入。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对版面作了较大调整,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分类新闻版,三版为综合特色版,四版为国际国内新闻版、娱乐新闻版。结构上,大都采取半版组合。  相似文献   

9.
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而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研究和探讨短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针对短新闻现场感的性质、特点并配以获奖新闻案例,探究了现场感在短新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短新闻是电视新闻中一支出奇制胜的"轻骑兵",篇幅虽小,却展示着媒体及记者的采写水平。而电视短新闻最能体现竞争力的就在于对现场感的捕捉与运用。因此,无论从新闻本质还是受众需求出发,研究和探讨短新闻的现场感是电视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针对短新闻现场感的性质、特点并配以获奖新闻案例,探究了现场感在短新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1.
气象新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都市报在气象新闻的报道力度上逐渐加大。如何把气象新闻做得有"温度",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标题软一些;内容丰满些;语言灵活些。  相似文献   

12.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崛起,媒介传播理念、形式以及关注点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对于地市级晚报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吸引力,如何善于挖掘新闻的"热点",让更多的读者乐于接受?笔者以颍州晚报为例,浅析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只有在内容上不断贴近读者,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报道视角上更加平民化,时政新闻报道才能越来越具有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经过2003年的全国报刊治理,晚报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读者对晚报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新闻,也随之提出更高要求。时下,有人把标题———晚报经济新闻的“眼睛”形容为:“铁一般硬梆梆,水一般平淡淡,雪一般冷冰冰。”此话虽带片面性,但晚报经济新闻标题大多数叙述冗长,语言干瘪、数字堆砌、结构老化等现象确实存在。文章难写,标题难作。晚报编辑望经济新闻而兴叹。如何制作好经济新闻呢?笔者结合在三峡晚报社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1.选用大白话、俏皮话、老实话,使读者感到亲切这种标题,雅俗共赏,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常常装点着较为重大的主题。请看《三峡晚报》制作的标题:《生意经弃“洋”归“土”锅碗瓢重坐“正席”》、《三百多名“泥瓦匠”成了“小秀才”》、《舍得金弹子打下“巧凤凰”———宜昌机床集团“科技型经销员”身手不凡》、《骑着毛驴儿想着开汽车》、《甘为“铁妹子”做“嫁衣”的好小伙》、《“思念”雪糕怎让人思念?》。这些标题是“从活人的嘴上搬到纸上来”的,简洁有力,叫人爱听爱看,过目不忘。经济新闻标题不仅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还要“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经济新闻出现“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作...  相似文献   

15.
世界在不断发展,更在飞速变化,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使得新闻受众越发对新闻挑剔起来,给新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媒体必须把握好新闻内容的生产,不断创新思维,让受众接受新闻产品,让媒体得到社会认可。内容生产,亦即什么是新闻或新闻是什么。早期新闻的定义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随着社会及新  相似文献   

16.
王安平 《新闻前哨》2003,(10):33-33
近年来,《武汉晚报》集多年实践经验提出的晚报新闻写作手法,即“五化”:“化硬为软,以软写硬”、“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化正为侧,以侧托正”、“化远为近,以近现远”、“化长为短,以短取胜”。它是基于记者们常常遇到一些工作性报道和枯燥的经济新闻难于操作而提出的。记者运用这些手法,采写了一大批独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政务新闻",即党政领导人的活动、会议和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等文件,这是不是新闻?里面有多少是新闻?日报的一般做法是多刊登让领导满意、让职能部门满意的政务新闻,晚报则把精力放在"社会新闻"上,放在为读者的生活服务上。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晚报也在更加重视政务报道,以期提升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2013年1月起,《苍梧晚报》新一轮调版,尝试着将政务报道民生化操作,遵循新闻规律,及时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职能部门的政务活动中,获取老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  相似文献   

18.
刘文起 《新闻实践》2003,(10):19-21
社会新闻历来是晚报的主打产品,它与要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一道,成为晚报新闻的"四大元老"。近年来,随着新闻观念的变化,社会新闻更是各家媒体竞相追逐的"宠物"。即使在同一媒体中,社会新闻也无处不在。我们温州晚报的绝大多数版面都或多或少地有社会新闻的内容,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受众的关注。读者调查资料表明,温州晚报社会新闻的阅读率达42.9%,居第三位,仅次于温州新闻的74.92%和国际新闻的49.5%。毫无疑义,社会新闻作为新闻富矿,成为各类媒体不可或缺的、令人注目的组成部分,撑起一方天地。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社会新闻又是高投入、高风险、多产出、难把握的"产品"。由于受西方媒体新闻观念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片面理解了社会新闻的含义,把社会新闻版办成凶杀、抢劫、色情等的"大展示",成为败坏媒体声誉、关乎媒体存亡的事故多发地段。因此,抓好社会新闻的优质生产非常重要。作为地市级晚报,可以从品牌优势、后发优势和特色优势来把握好"严选"、"精做"和"优发"三个过程。一、以晚报的品牌优势来严选社会新闻  相似文献   

19.
正地方媒体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在做足本地新闻的同时,也承担着大量宣传任务。即便是贴近市民生活的晚报,面对很多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也必须履行职责,做好主题宣传报道。不可否认,政府重点工作中,也有大量值得市民关注的信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但是,不乏一些程式化的内容和程序性的工作,缺少有效信息,更多目的在于传递政府声音,引导舆论,影响市民。这样的主题宣传报道,很多城市晚报都很无  相似文献   

20.
随着1996年海外市场最后一张下午出版的晚报停刊,晨报的大行其道与晚报的消亡在全世界已成定局。近十年来纵观国内市场,无论是党报还是各类都市报、商报、专业报等纸媒,凡是以时事资讯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刊,几乎看不到还有下午出版的"晚报",即便是名称"晚报",也都改为清晨出版上市。万千报纸与朝阳一起与读者见面,成为报刊市场颇为壮观的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