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解构主义的策源地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领军人物为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解构主义产生于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的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称解构主义,又名后结构主义。[2]翻译作为一门开放的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渗透和挑战。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盛于法国.它围绕语言文字问题对结构主义语言学进行了批判,要求破除"逻格斯中心主义",并剖析了其不合理之处.它的主要特征是消解--系统地消解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从而发展了解构主义或称后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这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运用“延异”和“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思远 《英语广场》2023,(12):27-30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解构主义翻译观是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化”的拆解,消解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共识与历时及作者与译者等二元对立,提倡意义的延异及重构,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解构主义翻译模式较适用于文学作品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本文将举例浅析解构主义翻译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其翻译过程尤为突出译者主体性,彰显出解构主义翻译下重构性和创造性等优势,为诗歌翻译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意义”作为翻译理论的核心,这是由翻译的实质决定的。然而随着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的要义被引入翻译研究,人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无疑越来越深化。但人们对解构主义存在的历史正当性一直心存疑虑,也习惯于把解构主义看成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而没有看到或不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后现代时代开启的思想基础。因此,有必要理解解构主义兴起的思想背景,更具体地去审视已经被人们淡忘和掩盖的那些历史前提。因此,文章对法国战后思想界的冲突,从萨特的时代向结构主义的转向作出一种分析,并揭示德里达对结构主义批判的历史依据。也由此来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也是处于结构主义的体系内,因而他对结构主义的认识才如此深刻独到。结构主义是理性主义思想最完整和最完善的方案,它表明人类在完整性这一点上已经耗尽了想象力,解构主义及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则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并不能因此就忽略解构主义所具有的建设性潜质,看看德里达最初对结构主义的解构,就可以看到德里达如何怀着重新开启的激情去寻求新的思想领域。  相似文献   

8.
翻译理论的发展,深受时代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末自法国兴起一股颇引人注目的反叛结构主义的思潮,发展成为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在文论界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解构主义运动。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随后影响到我国翻译界。本文主要介绍解构主义的本质性精神及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也探讨了目前我国解构主义翻译研究中存在的误区,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引以为戒,能将解构主义更好地应用于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提出了名扬天下的解构主义理论.本文以解构主义的三个基本策略:对逻各斯中心说的消解,对二元对立的瓦解,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为理论基础,另辟蹊径,尝试对《嘉莉妹妹》进行解构主义阅读.  相似文献   

10.
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年-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其批判地吸收了尼采、马克思、弗洛伊德、现象学及结构主义的思想。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包括解构主义哲学、后尼采主义权力理论、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后现代社会理论,在挑战权威和追求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思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3.
解构主义批评是由法国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引领而起的,目的是想颠覆结构主义一味树立中心的做法,期间,它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重点对言语/文字之间存在的等级关系进行了解构,实现了二者的平等关系.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在去本质、中心、权威之时体现出了虚无主义的特色,但实质上,解构主义却是针对西方现实政治的,它只是想解构、摧毁、颠覆存在于西方现行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恒定中心而已.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15.
刘露 《海外英语》2014,(15):153-154
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作为两个极具争议的翻译理论针锋相对地发展至今,很多学者对于解构主义都有误解。该文将在翻译理论的视域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解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做一对比,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对解构主义进行研究,从而使人们更浅显地认识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建设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希腊的本体论阶段、17-19世纪的认识论阶段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声势浩大的语言学转向。最后这一语言学转向极大影响了文学评论界,尤其是索绪尔语言学严谨、科学的研究范式吸引了许多文学批评家,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建立一个能够揭示文学作品普遍规律的形式分析的途径。罗兰·巴特作为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重要人物,其后期思想的转变表明了完善的结构并非是牢不可破的,结构主义走到最后却是启发了解构主义,而解构主义的目标正是要推翻与颠覆结构主义所谓牢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解构主义建筑的创作手法及形象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后期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探索方向,其观念变革表现在对结构主义的分解和破裂、对形而上学的批驳、实现反传统的建筑形式等。本文归纳了“非存在”、“非功能”、“非理性”、“反记忆”,等建筑创作手法,并分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翻译理论界以结构主义为核心的语言中心论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残酷打击。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是创造者,作者已经死亡,"作者之死"剥夺了作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话语权,消解了其权威性,赋予了译者更大的理解和阐释自由,但它也同样导致了译者主体性的任意发挥和意义的无限衍异。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让作者死而复生,以促使翻译研究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流动的概念,在20世纪初由形式主义者提出后,一百年间经历了新批评、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对其内涵的补充与深化。发展到以消解中心、崇尚娱乐与消费的今天,解构主义者注意到了它不但在文学而且在非文学中的存在,在这种条件下文学性研究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把翻译视为对符号的理解与转换,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视阚分别探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增值,并以丁尼生的长诗《公主》中的“man”和“women”的翻译为例,阐释文本意义在理解和转换中的增值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