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大牧 《收藏》2001,(1):54-54
本刊总87期曾发表《戳穿“电脑机制币”》一文编者也多次听到这方面的造假手法传闻,有的甚至来自业内人士。今收到北京邹大牧先生短文,对此种作假手法提出异议,认为是一种想当然的设想。究竟当前古币市场有无“电脑机制”赝品古币出现?这对广大集币者说来。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今发表邹文,望能引起大家兴趣。  相似文献   

2.
赝品与重印票(Forgeries and Reprints): 按照集邮价值(significance)递减的顺序,关键的赝品是Sperati(斯普瑞蒂)、Jefferies(杰弗里斯)、Fournier(福尼尔)及Spiro(斯皮罗)。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赝品,特别是加盖品。一般而言,一枚雕刻版的赝品要比一枚平版的赝品更吸引人。还应该考虑到:绝大多数的赝品其目的不是在欺骗集邮家,而在于为一笔一百枚的袋票(100枚不同,价X镑)提供足够的邮票。斯皮罗赝品明显地就属于这种类型。某些邮票被广泛地造假,有许多种赝品。重要的一些是美国的某些地方邮票,苏伊士卡纳尔(SuezCanal),以及太平洋轮船航运公司(Pacific Steamship  相似文献   

3.
裘真 《上海集邮》2005,(7):16-16
2002年1月10日发行的《马踏飞燕》邮资片,因尺寸较小,刚面世就被人炒作,卖价曾达面值的几十倍,甚至近百倍,目前市价还在5元上下。暴利和混乱驱使造假,去年3月,笔见到一张感觉异样的《马踏飞燕》实寄片,与最初购到的片和多种加印片仔细对照,发现这是一件赝品。现将赝品与真品的主要区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邮币卡市场持续低迷,是对“盛”极而衰这个市场辨证法则的某种演绎,这里所说的“盛”,其实是市场泡沫的极度泛起,然而泡沫成分总是要被挤去的,市场参与者不得不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与此同时,市场凝聚的风险也不断得到释放。但我们必须警觉邮币卡市场的赝品风险却仍在与日俱增,赝品制造者却继续变本加厉,在阴暗的角落进行造假的犯罪活动。因此加大打假力度,净化邮币卡市场是摆在管理层与广大群众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这是我所集异材币中的一枚(如图),该币径22.7毫米,厚1.55毫米,币色之白超过常见镍币及银币,磁铁对其吸引力特强。有人说是赝品,本人则爱不释手,收入囊中。经检测,其含镍高达80%,含铁20%,令人惊奇。币材特硬,对设备及钢模要求很高,边花细密,制模难度大,事实表明该币非一般小厂所能铸。面、背  相似文献   

6.
李训刚 《收藏》2012,(12):75-75
对于机制铜元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大清铜币宣统三年十文”铜元可谓市场上的热门品种,尤其是品相上好或原光币更是受到铜元爱好者的追捧。但其中不乏赝品。现就大清宣统三年(1911年)铜币的真假辨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成春到 《收藏界》2011,(6):85-85
在清末制造的银元中,京局制造的"庚子"七钱二分银元(见图),是一特例银元,它既不是京局直接制造的,也不是赝品,而是由上海一位钱币商用京局原刻制的钢质币模铸造的,属京局原刻制钢质币模的后铸品,其铸造数量很少,流传至今的更少,故研究和收藏价值都较高。  相似文献   

8.
董大勇 《收藏》2001,(10):31-32
在鉴赏古币和上古币辨伪课时,常有人问:“识别真假古钱的诀窍到底是什么?”答复后,对方往往觉得茫然,难以作到举一反三。这也难怪,因为这既是一门综合学科,又是涉及多门的边缘学科,加上现在的仿品花样不断翻新,一枚赝品一种模样,要开出一个“包治百病”“百发百中”的方子,真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9.
集邮者要想学会对邮资票品的真伪鉴定,就必须购买在鉴定时常用的工具。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么,集邮者应购买哪些必需的工具呢?1.放大镜鉴定邮资票品的真伪,单靠肉眼直接观察是不行的,必须借助于放大镜将鉴定的邮品图案放大30倍以上,观察细微部分,以辨真伪。现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制假造假的不法之徒,利用高科技完全可以制造出足以以假乱真的赝品。但是,赝品与真品必有差别,哪怕是极细微的差别,即可真伪分明。赝品与真品极细微的差别,不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来进行细心鉴别,用肉眼直观,是很难辨别出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常说平面媒体刊登的古钱彩照是纸上谈兵。所谓纸上谈兵,比起实物鉴定要缺少好几个重要环节。中医所谓望、闻、问、切四种办法,彩照只具备了"望",也就目测一种手段,少了闻、问、切三种手段。所谓"闻"就是闻气息,赝品多有一种剌鼻的酸腐异味,真品经数千年有种青铜的馨香;所谓"问"就是当面向持币者提出有关实物的各种细节问题,也就是了解各种出上与流传的信息。虽然此中常有编故事以欺世者,但也不排除会了解真正有价值信息的可能性;所谓"切",中医是诊脉,看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