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茅元仪所作《武备志》,为中国古代著名兵学著作,被称为"军事学的百科全书"。其中《兵诀评》部分,集中整理、注释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九部兵学典籍。茅元仪高度评价《孙子兵法》,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并综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重新对《孙子兵法》加以注解,其中不乏精辟见解。同时借军事言政治,表达了其报效朝廷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2.
名人话经典     
《今日教育》2009,(11):4-4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曹操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世民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茅元仪如果我早一点读到《孙子兵法》,我是不会失败的。——拿破伦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孙子兵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孙子位居兵学"亚圣"地位,《孙子兵法》实际上被视为兵书之首,传承广泛,影响深远。唐人注解《孙子兵法》达到高峰,注本丰富,有注释,有阐发,多有创见。唐代孙子兵学私学色彩明显,出现家兵学现象,还融合儒家、道家等思想,萌生道兵家流派。  相似文献   

4.
孙子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孙子兵法.计篇》的思想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孙子兵学的语言学共时性是解开孙子兵学奥秘的钥匙。对战争要素的把握和运用是孙子兵学的本质,研究对象是要素之间的关系;排序求优是孙子兵学的策略选取方法;组合求胜是孙子兵学的战略思维模式;排序求优、组合求胜是孙子兵学的逻辑结构,也是古代兵学的战略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构建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唐代李筌认为《孙子》十三篇的排列顺序即表明它本身有着完整的体系,南宋张预、郑友贤也认识到了《孙子》兵学体系的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山鹿素行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角度概括了《孙子》的全部内容,并进而分析了其兵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后,萧天石、郭化若等用现代军事学的观点来框定《孙子》兵学体系,吴如嵩、刘庆、赵海军等从范畴出发探索《孙子》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21,(3):23-25
《孙子兵法》自大约公元630年传到日本,对于日本各个时期的权力格局、政治走向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战国时代,著名武将武田信玄将"风林火山"作为行动的指导方针,在日本孙子兵学应用史上最为有名。近代,特别是德川时代,基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孙子兵法》被广泛印刷,使兵学研究进入了繁荣期。明治维新以后,西方兵学及重视精神的日本本土兵学更受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昭和天皇关于战争败因的分析中,最重要一条是"没有重视《孙子兵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期刊出的3篇孙子研究作品,内容涵盖较广,涉及兵学发展史、孙子故里考证等方面。其中《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围绕孙膑的兵法及战争实践,阐述其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及对孙子兵学形成的卓越贡献,材料翔实,论证严谨,行文活泼,颇值一读。《敦煌残卷的性质及在孙子故里考证中的史料价值》一文,是一篇关于孙子故里的考证性学术论文,通过对敦煌残卷性质的透辟分析,  相似文献   

9.
邓廷罗所作《兵镜或问》史论兼及,论兵亦论治国,阐释中有发微,不少分析深得孙子兵学之精要,较为全面地总结和探讨了自《孙子兵法》成书后千余年战争趋势的变化和军事思想的发展。围绕孙子兵学的概念范畴,在基本战争观念、治军理念和制胜之道三个方面展现了兵儒之间的相互调适与融合的特色,在学术上延续了明代兵儒相融的孙子兵学研究传统,是清初孙子兵学研究的代表之作。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经典之作,近代尤其是1937年全面抗战后对《孙子》的研究可谓盛极一时。近代早期西方军事学在华传播之时,《孙子兵法》作为传统兵学代表被冷落一旁,抗战开始后,它的重要地位一再得到强调,并被近代中国知识人反复研究,这个现象本身就传递着意味深长的信息。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兵法》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了近代军事学人在融合中西兵学上所做的努力与思考,并对融合中西兵学问题进行了反思。同时,还以民国《孙子兵法》研究为视角,研究了西方军事学在民国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学术传播的语境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孙子军事思想,并对其加以继承发展。王夫之继承孙子"慎战"思想,对战争持审慎态度,认为要兴盛取胜,必须推行仁德,这才是兴国治军之根本。继承发展孙子"任势"思想,强调作战要因势制敌。继承发展孙子"五事"中"法"的思想,重视足食足兵,教兵备战。此外,王夫之还发展了孙子有关主、将、卒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思想,重谋思想以及奇正思想。王夫之的军事思想是在吸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蕴含的智慧有战术智慧与战略智慧之分,其中战略智慧更值得重视。孙子战略思想中的止战思想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代表,孙子在其著作中详细并深刻地阐明了止战的形式、方法与目的,对当今的世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诡道"是《孙子兵法》的"唯一规则",这种学者们的传统认识,首先论证了孙子在《计篇》宣讲的主题,是其"兵法"的第一个重要法则,即如何估算国与国之间"兵力"的大小,从而"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进而指出的"兵者,诡道也",只不过是统一于他整个兵法之中、却与这第一法则相对应的第二个重要法则。孙子如此行文,是因为他习惯辩证地看问题,主张"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相似文献   

14.
"形"与"势"是《孙子兵法》中的十分重要的兵学范畴,也是战争指导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孙子分别从"谋形"、"识形"、"示形"和"因形"四个方面论"形",从"知势"、"造势"和"任势"三个方面论"势"。孙子的形势论是其战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和战役战术层次两个层面,在后世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真人”与“真”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在学界已成定论。但是“真人”非“真”人,而是对人之“真”的悖逆和超越。孙楚傲视权贵的真性情,对妻子和友人的真情义,其赋作中散发出来的真美感,以及他在颂赞奏书中表露出的真志向,均表现出晋人孙楚作为“真”人而非“真人”的精诚之至,其言行举止本身是对庄子之“真”的真切实践。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反对鬼神星占而注重人为因素,倡言君主将帅通过发挥因变之主观能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德政法治,即尽力做到与民"同意","与众相得","令素行以教其民","合之以文,齐之以武",以社稷存亡、百姓祸福、士卒生死为考量之本,以期实现保民而王、练卒制胜之目的。而孙子选将练卒的"治心"治气"说,与克劳塞维茨的"武德"论,既有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这些对于今天的国家建设与社会管理都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被古代兵学家们称为"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的"奇正"理论,其思想渊源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思想;春秋时期"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的战争实践,是孙武"奇正"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一线部队与预备队的编组配置,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古典兵学"组合求胜"战略思维模式的思维范式;"奇正互变、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造成的"以碫投卵"的战略态势,才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奇正"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8.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规定了一个国家未来数年的文学艺术秩序、标准和原则,在社会革命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期,赵树理应运而生。他把农民作为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并将其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文学视域里。但我们研读赵树理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创作实践与《讲话》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与工农兵结合"的内在精神少有契合而多有错位。这种不容忽视的错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赵树理及其作品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