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本文基于已有录井、测井、薄片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通过岩性对比、测井相分析、薄片鉴定等手段,对元坝地区须家河组河道砂体进行了微相细分,确定了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及洪水河道微相,并将三类河道的沉积特征、测井相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储集物性进行了比对,摸清了各类储集空间的发育机制,确定分流河道是全区最有利储层,洪水河道是最有勘探潜力的储层。  相似文献   

2.
徐兵 《内江科技》2008,29(5):115
本文通过对层序地层、构造演化、沉积体系、成藏分析、地震属性分析等综合地质研究,明确主力含油层段沉积体系、储层的发育分布、储集空间类型与储油物性平面变化规律;确定了2种油藏类型3套含油层系,指出利932、935井区为有利的勘探潜力区域,并提出了井位部署方案。  相似文献   

3.
王江波  何曼如  杨强 《内江科技》2011,32(7):139-140
本文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和测井资料,对地层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长6砂层组属于三角洲前缘沉积,储集砂体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内。  相似文献   

4.
张宏  佘晓宇  马永强 《内江科技》2009,30(11):108-108
据钻、测井资料识别标志划分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主要发育有2种沉积相、7种亚相和多种微相类型,已知勘探证实,有利的储集微相带为曲流河边滩、辫状河心滩,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段沉积相、亚相、微相平面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屈宏  徐文萍 《内江科技》2012,(1):147-148
根据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高邮凹陷真武-曹庄地区戴一段的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等进行研究。通过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方面的特征说明本区发育河流和湖泊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角洲体系沉积体系,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泥三个亚相,有利油气储集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根据分流河道砂体的分布形态,将三角洲的主要骨架砂体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为条带型和网状型。总结并提出了三角洲沉积体系模式,沉积微相分布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及其在旋回中的位置,网状型沉积微相分布模式发育于基准面下降到最低点,而条带型沉积微相分布模式发育于基准面上升降段。  相似文献   

6.
魏三妹  吴剑 《内江科技》2010,30(1):96-97
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域构造概况、岩心、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认清了辽河油田台一块Es1Ⅱ和Es1Ⅰ油组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认为油组储集体发育的是一套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其沉积微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砂坝微相。根据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得出研究区该时期存在双物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岩心观察,结合岩石类型、沉积构造、测井相等相标志对该区进行了沉积相特征研究,指出受东北和西北两个方向不同体系河流的控制,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沉积微相。通过砂地比的计算,勾绘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以及分流间湾等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表明自长8油层组早期至长8油层组晚期,该区经历了湖进过程,同时依据对主分流河道的确定,厘定了河流的走向,对沿主河道厚砂体布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辅之以优势相编图法进行研究西峰油田M20井区长81沉积微相及其平面分布特征,并确定物源方向。研究表明,M20井区长81油藏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天然堤、席状砂和远砂坝6个沉积微相,各小层沉积相平面展布有很好的继承性,主物源来自西南方向;次物源方向来自东北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地层的划分对比,将营城组地层划分为四套沉积层序和一套火山岩夹层。根据取芯资料、测井资料,并结合岩石薄片、粒度等综合分析的结果,将营城组地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分为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并结合单井沉积微相,综合分析了营城组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任翔 《内江科技》2009,30(11):104-105
本文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安塞油田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的泥岩颜色、岩性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及测井相分析的研究,确认该工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将其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河道侧翼、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前缘席状砂6个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砂体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根据岩石学特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的基础上,建立了坪桥地区长6油层组不同时期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模式,分别为指状砂体模式、朵状砂体模式、坨状砂体模式三种,为储层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结合古沉积背景、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等对刘庄地区刘9断块区开展单井相、测井相、剖面相以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确定了刘庄地区沙二下主要为三角洲~漫湖沉积环境,沉积微相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水道侧缘溢岸沉积、滨浅湖的泥质浅滩、砂质浅滩、洪水水道间的漫溢沉积等,为后期开展相控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以及油气分布特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江江  王伟锋  冯学谦 《内江科技》2010,31(5):114-114,115
重新认识处于开发中后期油藏的沉积微相及其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和挖掘剩余油潜力、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侧翼、分支河口坝、水下天然堤-决口扇、远砂坝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本文分析了沉积微相类型对砂体发育与展布控制作用,及砂体的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沉积背景入手,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认为高家沟-青阳岔地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是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发育有分流间湾、分流河道和天然堤三种沉积微相,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表明该区储层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是主要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红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杭州  周萍  兰正凯 《内江科技》2009,30(12):19-19,67
本文以红岗油田大208区黑地庙油层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储集层地质学为基础,依据岩心观察,结合沉积物粒度等沉积相标志的再认识,研究了该区砂岩储集层的微相特征,并划分出了6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在综合考虑宏观沉积背景及微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模式,并得出其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彭华  钱水华 《内江科技》2010,31(9):102-102,63
对于沉积相体系的分析,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各种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归纳和深化沉积相研究成果”.通过沉积特征研究,确定了不同类型的沉积相,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相模式,恢复了东营组的古地理环境:全文从沉积相判别和沉积微相划分,以及沉积相对非均质性的影响,时尚店油田东营组的沉积相特征、各小层的储层平面及空间展布、储层韵律性等进行总体描述,从根本上论证了东营纽是一个湖成三角洲,属破坏性三角洲沉积相的沉积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6.
根据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特征,新场须四下亚段可划分为TX48、TX49、TX410三套砂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粗碎屑沉积,其中砾岩、砂砾岩属超致密储层,砂岩主要为致密储层,天然气产出须裂缝沟通,砂岩为储集空间的主要提供者但不发育裂缝,而砾岩发育。因此,用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难以描述有利储集体,需细化微相。根据沉积构造、岩性组合、电性等识别标志,将其分为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通过地球物理技术的精细刻画,揭示研究区北部、中部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平原砾质、砂砾质以及砂质分流河道为主,而往南以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远砂坝沉积微相为主,细化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规律,可为后续的储层储集性能的研究及储层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针对HLQ油田下干柴沟组含油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井间产能差异较大,油层分布规律不清晰的问题,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小层的沉积相分析,总结沉积体的演化规律,指导后续的勘探开发。研究区主要储层砂体沉积类型为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远砂坝。不同类型的砂体由于其形成环境不同,其物性和分布有较大差异。沉积微相明显地控制着储层的物性和平面展布。从整个层系看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始终控制着剩余油储量,为挖潜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永3断块沉积微相平面特征、沉积微相间接触关系及微相垂向概率的研究,兼顾训练图像创建的基本原则建立3D训练图像,以此为基础,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沉积微相随机模拟。模拟结果综合体现了多点地质统计学储层模拟的优点,模拟结果忠实于井点数据,微相平面形态受到训练图像的指导,与平面沉积相图相似,很好地再现了三角洲前缘远砂坝和席状砂的几何特征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研究了孤东地区沙河街组沉积演化过程中各沉积体系的发育规律及展布特征,分析和预测沙河街组有利储集相带分布规律,对指导孤东地区中深层油气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津地区嘉陵江组嘉一—嘉二段发育半局限台地、局限~蒸发台地沉积,可进一步划分为台坪、台内滩、半局限-局限瀉湖和蒸发瀉湖等亚相,其中台坪与台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储集岩类以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颗粒灰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粒内溶孔等,并发育少量裂缝。储层孔渗与孔喉结构数据分析表明嘉一—嘉二段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储层类型为孔隙型储层,但存在少量的裂缝-孔隙型储层,孔喉结构多样,储集性能以嘉二3亚段最优、其次是嘉二1亚段。有利储集微相为储层发育与演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沉积基底微地貌差异使得孔隙性储层在沉积早期就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同生期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要动力,构造裂缝对储层的改造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