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顾城的诗歌创作中具有明显的二元对立元素:童真世界与成年世界的对立,乡村与都市的对立,“自我”与“无我”的对立,等等。顾城诗歌创作的二元对立心态的形成与其个人经历、社会背景、阅读经验等息息相关。顾城二元对立的创作心态为其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顾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常常以孩子的口吻和读者交流,所以被称为“童话诗人”。在顾城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深刻的诗歌理想,其诗歌文本的思想源头、内在含义、精神走向以及他的诗歌理想、生命追求无不映照出顾城一生扮演的角色——一个童话孤岛中的抒情诗人。可以说,究其一生顾城都在诗歌寻梦的短暂旅途中低语,孤独而决绝。  相似文献   

3.
作者小传顾城(1956—1993),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很早就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歌创作从6岁就开始了。1969年,13岁的顾城离开北京,随父  相似文献   

4.
1969年到1982年是顾城诗歌创作的前期,本文从"花"与"梦"两个层面("花"代表诗人对纯美大自然的细心观照;"梦"则鲜明地显示出诗人强烈的幻想气质)去深入探讨顾城前期诗歌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5.
顾城简介:顾城,北京市人,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主要著作有:《黑眼睛》《城》《水银》《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散文选集》《英儿》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被称为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6.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7.
"顾城弃城"是上世纪90年代震动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童话诗人"顾城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他执意打造一个理想王国。本文分析了其"童话"诗歌的构成因子,并探讨其"童话"风格形成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以期对其"童话诗人"名称的由来做一番发掘,从而为其悲剧结局提供了一个思维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8.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确是一个“童年质情节”极强的人。顾城在诗歌创作中固守在自己那片单纯、晶亮的童年经验里,偏执地拒绝着成熟。在他的诗歌世界里,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大睁着“黑眼睛”的、童真而又任性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在较早的一篇谈到诗歌创作的文章中,顾城说:“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我知道了,一滴微笑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更纯、更美。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顾城《学诗笔记》)因此,顾城避开了直接去抒写爱情、友谊、人生哲理等等这些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是构筑了  相似文献   

10.
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要方式编织着他的童话世界;儿童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透彻,诗歌记录着一个少年成长的欢欣与烦恼。  相似文献   

11.
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要方式编织着他的童话世界;儿童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透彻,诗歌记录着一个少年成长的欢欣与烦恼。  相似文献   

12.
顾城是朦胧诗的主要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童话色彩的诗作。而与其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相关联,“太阳”意象成为了诗人不同时期童话心境的诗意写照。顾城诗歌中的“太阳”意象富于独特的审美意蕴.它们在积极的意义上表现了诗人对希望、童贞、真理、爱和力量的追求,在消极的意义上则表达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对现实生活绝望等种种悲剧性体验。  相似文献   

13.
在顾城早期诗歌或一部分成名作中,顾城对事物或对自我的感受都能化繁为简,很好地做到把握其本质特征,并赋予其鲜明的形式,极富意蕴和意趣。其早期的诗歌和一部分代表作的诗意就建筑在这种“形式感”上,因此他的代表诗歌通常都不长,本文主要浅析顾城早期诗歌的“形式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自然景物的“形式感”解释;二、抽象概念的“形式感”分析;三、自我感受上的“形式感”表达。这三种类型的“形式感”构成了他一部分诗歌创作的诗意建构机制。  相似文献   

14.
顾城,20世纪中后期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歌创作生涯主要分为(1964-1974;1975-1984;1 985-1 993)三个阶段。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80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但是,也就是这位表面柔弱、内心忧郁多情的诗人,用利斧砍死了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女诗人谢烨,而后走向生命的终点,引起诗界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15.
顾城作为20世纪80年代杰出的"童话诗人",他的诗歌呈现出清新明丽的纯净特质,这与顾城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来描绘内心的理想王国是分不开的。诗人在作品中融情入色,以色象征,以表现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矛盾冲突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6.
白沙作为明代前期重要的道学家,其诗论和诗歌创作都有"缘情"的一面。不可否认,"缘情"说对晚明文学有着开拓性的影响。探讨白沙的诗论思想,并着重阐述白沙诗论及其诗歌创作中"缘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诗歌创作与展示平台。"星星"作为一个传统的诗歌意象,在当代网络诗歌创作中获得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星星"在网络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并在此基础上回顾传统现代诗歌中的"星星"意象。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一生为我们留下诗歌三百多首,他提出"天籁人籁凑泊而成"的诗学思想,对前人关于"天籁"、"人籁"的意义作了拓展,不仅对清代"性灵派"诗歌创作有所继承和发展,还为我们诗歌创作总结了一条规律,这一诗学思想在中国诗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20.
穆树红 《考试周刊》2009,(17):39-40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到了"自然英旨"的观点,"自然英旨"观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追求自然美、真美,诗之声韵应符合自然,应当以"直寻"为创作方法,诗歌创作也是作家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自然英旨"观反对"用典"和讲究"声病"之风。与此同时诗歌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还注重文采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