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的《超然台记》一文发挥老庄思想,游心物外,对人生达到了思维的把握。但他并没有忘情政治。《超然台记》没有摆脱士大夫进退出处的茅盾,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相似文献   

2.
刘斌 《文学教育(上)》2010,(14):138-138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了苏轼的一篇《超然台记》,很多人认为作者此时是旷达超然的,而我认为苏轼在“超然台”上并不“超然”。  相似文献   

3.
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写于王安石和司马光新旧党激烈斗争时期,当时苏轼不愿卷入争斗,自动请求调任地方官,由杭州调到密州。章属于杂记。先议后叙,语言简洁,结构谨严,行疏密有致,体现了作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旷迭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苏东坡一生思想发展为脉络,具体分析了他在守密时写作的《超然台记》,指出文中提出的超然思想,是苏东坡思想:人生哲学思想,处世思想和艺术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郑骞说“旷者,能摆脱之谓也……能摆脱故能潇洒……”。苏轼之词旷源于人之超然,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努力摆脱,依然做到不失快乐之心。这一点在他的《超然台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文中说“游于物之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超然台记》表达了他超然旷达的情怀。对于这种认识我很赞同,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郑骞说旷者,能摆脱之谓也……能摆脱故能潇洒……。苏轼之词旷源于人之超然,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努力摆脱,依然做到不失快乐之心。这一点在他的《超然台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文中说游于物之外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即诸城)。次年八月修葺城之旧台,采其弟苏辙之意,取《老子》篇"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中"超然"二字命名为超然台,意为"超脱尘世,乐天知命"。此后超然台逐渐成为一个登高远眺、吟诗作赋的场所,由此超然台亦被称为"词赋胜地""千年名台"。然而几年之后在熙州(治所即临洮)地区又出现了一座超然台,这种超然台的"时空位移"现象,除反映熙州当地盛行道家文化外,这主要是受到了苏轼超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苏轼赴密州知州任。次年十一月,治园圃庭宇,修葺园北旧台以供游观,其弟苏辙名其台为“超然台”,苏轼本人有记,苏辙、张耒、文同等有赋,而朝廷重臣文彦博、司马光等均寄诗贺之,成为一时盛事。此后千余年间,超然台因《超然台记》而美名流芳,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登临志胜、题诗抒怀的名胜古迹。其实,超然台本身并无什么特异之处。苏找到密州一年来,旱灾肆虐,蝗害横行,盗贼滋生,州民面临着饥馑和盗贼的威胁,可谓多事之秋。作为一州生民的父母官,苏拭忙于对付天灾人祸,日夜辛劳,工作压力很大;甚至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遇到困难,不得不与僚属一道四处采摘杞菊充饥,那情景应是相当艰难的。然而,生性乐观且性喜山水的苏拭,并未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改变其兴趣和好尚,在民情稍安的  相似文献   

9.
试论《超然台记》在苏轼思想发展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之所以能够在青壮年时期就写出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是因为他在青年时期就对人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从儒道释三家思想中汲取其有益营养,向北宋先贤学习的结果.超然思想形成后,使他淡薄名利,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从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东坡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