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根据人教版第十册第一组的习作要求,本次习作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写技能为主要目标,在抓住春天景物特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力求写出自己对春天新的发现和体会。【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阶段目标中明  相似文献   

2.
设计理念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怕写、厌写作文。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感到陌生、没兴趣;二是无话可写;三是有了素材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本次习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2.引导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主观感受、主观体验。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1.播放音乐风光片(春天)。(教师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习作…  相似文献   

3.
习作内容“春天的发现”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内容。此次习作训练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在此基础上丰富语言积累,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是颇有训练价值的习作题材。进行本次习作指导,应以组织开展春游活动为切入点,通过回顾春游场景,述说春游感受,点拨习作方法等途径,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用眼、鼻、耳、心等感受春天的信息,发现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光的美丽。2.能把观察到的春天景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写下来…  相似文献   

4.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通有无,自由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重新认识春天,感受春天的美丽,激发习作热情,自由选择习作内容,让生活化的、开放的习作课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使学生写出富有灵性和个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5.
生活和课堂相结合学生在习作中最感困难的是“没啥写”,因此,同学们应注意从所经历的生活中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大家先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也可以寻找描写春天的成语、名篇,或者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游园不值》、朱自清的《春》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促进生活体验的深化。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我告诉学生,无论阅读或写作,都需要掌握丰富的词语,而掌握词语没有捷径…  相似文献   

6.
“习作欣赏课”.它不仅教会孩子发现美.更教会孩子创造美:它不仅给被欣赏者以喜悦.而且带给欣赏者以收获:它引导孩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再创造,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习作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7.
"生活纪实"习作教学就是用儿童的心灵去阐释,用儿童的视野去观照,用儿童的生活去构建,让小学写作成为真正的儿童的习作,让童年在学生们的笔下真实地流淌. 我们尝试着对学生进行了"生活纪实"习作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生活,体验生活;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思维逐渐缜密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纪实习作成了很多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得习作逐渐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就是习作,无话可说,空话、假话、大话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我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学生没有将习作和生活联系起来.没有意识到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正好班里要调位,我借机把习作训练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习作实践中感受到习作不是为了“应付差事”,而是生活的需要。原本打算只进行一次习作训练——《关于选择同桌的申请》,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出现了我未曾预料的情况。于是.我又安排了一次习作训练。  相似文献   

9.
草木吐芽,花儿盛开,小鸟歌唱,河水欢歌,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秀色。快快走进春天,去感受春天的美好,然后,从多个角度选材,用多彩的画笔描摹春天,写出春意盎然的习作来。  相似文献   

10.
春天,天气变暖,万物复苏;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让我们赶快走进春天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嗅,用体肤去触摸,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请以《春天的发现》为题,把你对春天的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感受写下来。要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注意,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字数不少于500。5分钟构思,30分钟写作,5分钟修改。  相似文献   

11.
吴爱珍 《学苑教育》2012,(19):28-29
在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在情趣盎然的环境中写作,让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能写,让学生要学会读写结合,让习作训练回到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3.
黄朝霞 《教师》2011,(31):75-77
所谓“后习作教学”.是指把习作教学重点放在命题之后。它通常表现为:命题一指导一批改一讲评。这种习作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怎样审题、立意、选材,怎样布局谋篇等指导。总是揣摩出题人要我写些什么,怎样写,让学生钻进老师命题的框框里去。 “前习作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习作教学重在命题前的指导,把重心转移到命题之前,重视学生作前的观察体验、阅读与思考等,以此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习作的恐惧感,让学生有话可写,想写。  相似文献   

14.
修订版“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习作指导“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用细腻的笔墨,倾吐情感,抒发情感,交流情感,让习作成为情感倾诉和交流的温馨的天地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情感交流式”的习作指导模式。 一、创设情境──诱真情 1.模拟“情场”,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新课伊始,采用故事引题、谈话引题、情境引题等方法,创设并把学生带入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或模…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学生融进自然,寻找春天1.情感导入师:小朋友,春天已轻轻地、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它像调皮的娃娃,正和我们玩捉迷藏呢!小朋友,你们知道到哪儿去能找到春天吗?(引导儿童讨论,自主选择,决定郊游地点,自由结合分组)学生讨论后决定到公园里和田野里去寻找春天。2.寻找春天地点:公园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先到公园里寻找春天,看一看、找一找春天这个调皮的娃娃到底藏在哪里。你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也可以用耳朵听。(设计意图:师生愉快地融进春天的大自然中,孩子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春的气息,并有许…  相似文献   

16.
一、课题提出人类已进入了信息社会,这一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观念,就会发现,仿效前人的经验在很多方面不再对自己和我们的孩子有效时,一种新颖有效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的形成就成为一种必然。认清这一转变的性质能加速新理念的诞生,有助于我们面对现实,去研究一种适应小学生的习作指导策略。传统的习作指导,用的是“被动吸收法”、“接受式学习”。教师把先人的经验用高度概括,条理整齐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而开放性习作指导是以…  相似文献   

17.
习作评价是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的、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读他人的文章,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其习作的信心。2.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放飞他们的想象,指导他们写想象类习作,正是顺应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在习作中,激发想象的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想象;善用激励,激发学生想象习作的成就感;丰富想象习作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授之以渔,让学生想象表达;勇于实践,让学生创新想象习作。让小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绚丽多姿的生活、五彩斑斓的世界成为学生习作的源泉,使学生在想象的天地里用语言去描绘多彩的生活,从而,让学生快乐地习作.增强了习作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