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学习,坚持,丰富,发展──在毛泽东新闻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龚心瀚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行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座谈会。这是首都新闻界纪念毛泽东同志一次重要和很有意义的活动。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也是...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著作之“最”毛泽东著作里提到过多少个人名?最多的是谁?在正式出版的15种毛泽东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人。涉及次数最多的是蒋介石,共提过1044次;其次是马克思,913次;列宁,663大;陈毅,188大;邓小平,184次;彭德怀,180次;恩格斯,...  相似文献   

3.
简讯(2)     
1961年8月毛泽东第二次登上庐山,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担任毛泽东随身记者的吕厚民,为毛泽东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有毛泽东阅看庐山图书馆藏书的照片,便是著名的一幅。在这幅照片上,毛泽东身着灰色中山装,面对满满两个书架的各式图书站立着,聚精会神地捧读手中的《鲁迅全集》。人像的背景是一幕墨绿色的金丝绒大窗帘。整幅照片的角度讲究,用光适当,构图简洁,人物神态自然,堪称一件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我见过两次毛泽东。一次他站着,一次他躺下。一次他在天安门城楼。接见我们外地来的红卫兵;一次是在毛泽东纪念堂,我排队瞻仰他的遗容。每个人都说,初恋最令人难以忘怀,我遍寻记忆的苍茫大海,找不出我的初恋。在我的少女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  相似文献   

5.
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生日。作为党的领袖,毛泽东生前曾明确要求,不要做寿。偶尔有几次,身边的工作人员出于真情,为毛泽东庆祝生日,也只不过是在原来的伙食标准上加一两个菜而已。党内外同志提出为毛泽东祝寿,都被他谢绝了。毛泽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党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6.
一、毛泽东生平自述版本演变的情况(一)旧版《毛泽东自传》是过渡性的不完善版本斯诺是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美国人。毛泽东向他讲述了抗日形势和统一战线政策,并且第一次把自己43岁以前的生平经历口述给他。1936年10月斯诺从陕北保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笔笔创新,汪洋恣肆;字字意味,布局合理;笔法迭宕,极意疏荡,神色飞动;骨法润达,气象宏浑,魄力遒健。尤其是他挥笔题书的报头、刊头书法,更是一部难得的书法宝典。毛泽东题书的报头最多的应首推党报报头,不少报头不是题书一次,而是多次。那么,毛泽东题书的党报报头知多少呢?史料考证表明,毛泽东最早题书的党报报头是《陕西日报》的前身,即在他倡议下于1940年3月25日在延安创刊的《边区群众报》,该报1948年1月1日易名为…  相似文献   

8.
新闻文摘     
毛泽东批示文件的语言艺术毛泽东批示文件,往往别具一格,言简意赅,意在变外,或幽默俏皮,或一针见血。五十年代初.水利部长傅作义.工作谦虚谨慎,遇事常书面请示毛泽东主席。开始几次,毛泽东还作些具体指示,后来有次索性批了四个字“有职有权”,表明了党和人民对傅作义这位起义将领的高度信任,同时也是在鼓励他大胆负责,行使职权。“文革”时,制作毛主席像章一夜成风,后来愈作愈大,工艺愈加精密,选材愈加高级。某单位竟用铝合金(造飞机的材料)制作特大型像章,并将样品呈送,以表忠心。毛泽东见到样品很生气,在一张白纸上…  相似文献   

9.
孙建琳 《湖南档案》2009,(11):10-15
1974年,毛泽东已81岁高龄。这一年,毛泽东决策,我军在西沙海域发起了一场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是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西沙之战。  相似文献   

10.
寓用人之道于比喻之中领导者高明与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能不能知人善任。毛泽东对他下属的高级领导干部都有~个基本的看法。而他对人评技论短时,常常爱用比喻断定。长征途中,张国焘阴谋分裂党中央,曾给右路军指挥部负责人发一份密码电报。叶剑英得知此事后,悄悄把电报送给了毛泽东,为挽救红军、挽救党立了大功。毛泽东把叶剑英比作古代的忠臣吕端,曾写诗云:“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从此以后,毛泽东对叶剑英一直委以重任。我党与国民党的两次重要谈判,都派叶剑英参加。当今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毛泽东对他的非凡…  相似文献   

11.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就爱把天安门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其实,毛泽东一生上天安门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有人作过比较确切的统计,总共是45次.正常情况下,他每年上两次,"五一"一次,"十一"一次,非常情况下就很难说了.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12日,朝鲜的大榆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她叫刘松林,以前的名字叫刘思齐。刘思齐曾经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英的妻子。大榆洞位于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是原中国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56年前,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牺牲的地方。 虽然75岁的刘思齐来过四次朝鲜,但是前四次都是去往桧仓祭拜毛岸英烈士墓。大榆洞,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刘思齐一直没有来过,这也成为刘思齐多年来的一个心愿。[编按]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寅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毛泽东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写的信大都是经过秘书室登记后发出的。为了保存毛泽东的手稿,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指定办信的同志将毛泽东写的信全文抄录一份以后,再发出支。有一次办信的同志将毛动东亲自封口的一封信也拆开来抄录了。止巧毛泽东把这封信拿回去修改,拆信的事被他发现了,他很  相似文献   

15.
1974年,毛泽东已81岁高龄.这一年,毛泽东决策,我军在西沙海域发起了一场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是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西沙之战.  相似文献   

16.
我听过毛泽东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两次谈话,当时没有作正式记录,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新闻战线》编辑部要我写一篇纪念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的文章,我想就把这两次谈话的情景和中心内容追记下来,作为对毛泽东同志的纪念。  相似文献   

17.
青山  骁军 《出版参考》2011,(2):20-21
1952年6月,赵尔陆到北京参加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同他谈话,让他负责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统一领导原来分散管理的国防工业。聂荣臻也很同意毛泽东的这一考虑,认为赵尔陆是合适人选。  相似文献   

18.
一次难忘的采访─—采访特型演员、毛泽东扮演者王霙的一段经历陆天旺1992年11月,潇湘电影制片厂来我部驻地(湖南绥宁县)拍摄《秋收起义》的外景。于是,《秋》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便成为当地新闻记者的“追踪”对象。我“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拿着采访本想去碰...  相似文献   

19.
据当年毛泽东贴身卫士的回忆,那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话,是由一次搬动毛泽东书房里的大沙发而引发出来的。有一天,几个卫士准备把毛泽东书房里的大沙发搬到另一个房间,门小沙发大,试过几次都搬不出门,只好又放回原处。毛泽东在沙发左右踱步,时  相似文献   

20.
一、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会上,毛泽东给大家发表了很长时间的演讲。当演讲接近结束的时候,毛泽东想抽烟,从口袋里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掏摸.但掏了半天也不见掏出一支烟来.似乎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十分着急,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动身去取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