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2.
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向来是被社会科学尤其是传统主流社会学所忽视的研究对象。当代身体意识的觉醒和身体社会学的兴起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后果和社会后果,也是西方工业社会长期深刻转变的结果。从198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不仅认识到了“身体”是当代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且开始把身体问题化,并把它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和分析视角。尽管当代身体社会学的发展还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和挑战,但其对传统社会学二元范式的解构和开辟新的社会学研究路径来说确实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古代西方神话和基督教艺术中图西亚的筛子所隐喻的女性身体的被封闭与被囚禁的状态,同时分析了当代身体写作现象中女性用身体来突围的深层意义,最后,从身体美学的角度对女性身体的囚禁与突围的两种状态进行对比和反思,探讨女性身体回归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在幼儿园时空中,教师利用时间表、钟表时间塑造了幼儿定格的、无间隙的身体,利用空间区隔、“前台”空间塑造了幼儿隔绝的、被注视的身体,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时空中对幼儿的身体规训,同时造成了对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鉴于此,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采用非线性时间,提倡“事件时间”;第二,打破空间区隔,...  相似文献   

5.
身体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它也受社会规范和社会经验的影响,是高度社会化、历史化、精神化、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身体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出现在社会学的视域中,开创了身体社会学这一崭新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学家们在社会学领域对身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布赖恩·特纳从多角度确定了身体研究的范围,从身体的复杂性、身体的社会行动、身体的集体性等方面对身体社会学进行了整合,奥尼尔提出了"五种身体的设想",由此而形成了身体社会学的理论思维、研究框架和时代主题。身体社会学以其敏锐的触角对这一领域进行的探索,使我们对身体的理解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6.
整容中的身体是由社会与个体共同建构的,社会主要对个体生物性的身体给出了"建构",而社会关系中的身体即社会性的身体则是个体建构的重点.社会与个体在身体建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对身体的建构是有意识且有导向性的.个体只能被动的接受社会建构出的身体形象,但社会建构的内容必须通过个体的自我建构才能实现.当人们觉得由社会与自我共同建构出的美丽身体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益处时,他们就可能选择整容.整容中的身体处于被社会与个体循环建构之中,只要循环不打破,整容就会一直风靡下去.  相似文献   

7.
论身体、自我与身体自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自我的"体现"、个体精神的"本源"、知觉场、现象场、心理场的统一;身体自我也不只是对身体外部属性的感知,它与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融合在一起,对自我的影响与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身体和意识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且身体一直倍受意识的压抑。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个被忽略了数百年的身体终于逃出了意识(主体)哲学的深渊。身体变成了后现代思想关注最多的事物之一。当前的“身体热”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身体热”的分析,指出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作为一种话语背后的文化症状。  相似文献   

9.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6,(6):13-18
学生身体自主是指学习者凭其意志和行动使其内部的身体意识和身体能力、外显的身体行为和教育情境达到双重协同的状态。除具身性外,受到多种教育性因素的影响,学生身体自主还表现出表演性、规范性和反身性等性质。学生凭借身体自主能够促进自身身心合一、个性表达和人际交往,因而,身体自主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