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三部曲的横空出世,第一次将中国科幻带入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殿堂,让世界驻足于刘慈欣笔下宏伟辽阔的星际,流连往返于"三体"和当下两个世界,聚焦于文明背后的种种危机,惊叹于中国科幻作家奇特的想象力.通过全面梳理刘慈欣文学创作观念,以求找出刘慈欣文学观与文学实践的独到之处,以进一步引发中国科幻界对作家身份的认知以及对科幻文学归途与指向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些年科幻文学研究的兴起,《格列佛游记》作为科幻小说重新受到重视。科幻小说的研究视角为这部寓言讽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根据加拿大科幻文学研究学者达科·苏恩文的陌生化的科幻文学理论,本文发现《格列佛游记》是依据现实空间来创造新现实空间的,斯威夫特通过两种空间的并置、对照与转换,为读者创造了一种陌生化的审美体验,既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又达到了批判与教化的双重目的,还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探讨和对价值取舍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争论的是内容与形式如何处理的问题。科幻小说是文学和科学的统一体,翻译应该符合通俗文学的所有翻译标准,同时也要准确传达其中关于科学元素的描写。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姜峰楠(Ted Chiang)的中篇名作《你一生的故事》译文中生造词和语言学词汇的翻译,指出科幻文学翻译应该灵活采取翻译策略,在处理科幻元素时还要保留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曾几何时,一部《流浪地球》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科幻小说"的概念更是不断地为我们这个缺乏科幻素养的国度带来一次又一次刷新与体验。那么,面对"科幻文学"的苏醒(或崛起),作为语文教师,又该采取何种姿态加以面对呢?结合高考写作的现实情形,结合科幻小说的艺术特性,笔者认为:掌握"超短篇科幻小说"的写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科幻小说长久以来存在的边缘性,科幻小说作者身份也受到主流文学的审视,这使得作者倾向于否认自己的科幻作者身份而转向主流文学,即对自身的作者身份产生焦虑。科幻小说的写作特性使得其被认为是落伍的写作,权力话语的凝视让科幻小说作者无法产生有效的话语,而科幻粉丝群体的内转趋势间接强化了其群体的边缘性,这些原因使得科幻小说作者身份无法得到持续的保持,为了产生强有力的科幻话语实践,科幻作者身份就需要走出这种焦虑的谜局,建构科学有效的科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探究科幻小说汉译英翻译方法与技巧,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逻辑文法,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国式科幻理念,是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北京折叠》英译本,发现在翻译中国科幻文学时,应适度归化,并重视异化,以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译文便于国外读者阅读和理解,以便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促进中国科幻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第一节 中国科幻小说 文体简说   科幻小说,顾名思义,既是科学,也是文学。它既要有科学的构思,也要有文学的华彩。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小说。它将把人的目光牵向未来,引向宇宙,激发一代又一代人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科幻小说,是展示想像力的小说。李约瑟认为:“科幻是科学之母。”   科幻小说中有注重科学设想、向往未来的“硬”科幻,也有富含哲理、蕴警世之意的“软”科幻;有的注重人物形象;有的情节生动,悬念迭起;有的歌颂生命,赞美爱情;有的鞭笞愚顽,颂扬科学;还有机器人、冷冻生命、外星探索、人与自然……题…  相似文献   

10.
科幻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文类是缺失的,在西学东渐中,科幻文学这一文类开始在中国扎根,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加之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特殊语境,使得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呈现出与西方科幻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它突出地呈现在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作品中,具有"中国式变奏"意味,可以将其归纳为杂糅性、衍生性、泛道德性、抒情传统、科学观念陈旧性、价值逆反性、现实指涉性,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揭示其内在逻辑,这将有利于对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扬弃,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科幻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推介     
作家出版社推出《世纪末10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选》(上下册) 本书特色:展示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科幻小说全貌,力图从多个角度反映科幻文学风采。读者不仅能从中获取多个领域的知识,还可以看到各种古老的矛盾在未来人  相似文献   

12.
《三体》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类型,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小说《三体》中科幻语言进行观察与分析,主要闸释"科幻术语"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推理机制。通过分析得出: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网络类型对小说中科幻语言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阐释力。"科幻术语"在认知整合作用下为小说创建了语篇背景,为人们从认知视角解读科幻小说语言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正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以特选形式刊发了刘慈欣的四篇科幻小说,轰动当时的文坛。在《人民文学》卷首语中,编者称,"发表刘慈欣的作品并非心血来潮,早在30多年前,《人民文学》已经发表过《珊瑚岛上的死光》,并因此开启了新时期文学中的科幻潮流。时隔30年,主流文学再次把目光对准科幻作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虽然有区别,但刘慈欣小说中那种绚烂的、带有很强原创性的想象力,满足了文学标准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科幻小说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力,对人类社会、对科技发展进行反思的平台。近年来,以刘慈欣、郝景芳等科幻作家为代表的中国科幻在海外逐步获得科幻界的认同。刘慈欣和郝景芳分别获得了科幻界"雨果奖",他们的作品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美国、欧洲及其他国家出版发行。为了使情节更生动,同时让科幻小说中的描写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中国本土科幻小说都会带有一定比例的文化负载词。如何将这些文化负载词译入目标语,使之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是科幻译者在翻译中面临的难题。但是,国内对科幻小说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非常少见,而且多集中于研究刘慈欣的长篇小说《三体》。本文将以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目的论作为指导,在其观照下尝试探讨刘慈欣短篇科幻小说中的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正>8月23日,第73届雨果奖在华盛顿斯波坎会议中心揭晓,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也是中国科幻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科幻小说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科学幻想"甚至在多年以后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具有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它是人类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为了促进和鼓励科幻小说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陆续推出科幻小说奖。除了雨果奖,还有许多奖项享誉全球,本刊特别梳理、介绍世界十大科幻小说奖。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学倾向,科幻小说自晚清引进以来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任务。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秉承爱国的理念、为民众普及科学知识的责任、抒发对现实不满的同时又在作品中对未来中国充满期许。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延续晚清科幻作家们的写作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刊于清末的白话短篇小说《无线电话》,以对话体结篇,借科幻写人鬼情缘,摹世态人情,可谓是小说版的《人鬼情未了》。它创造性地将传统小说中的鬼狐传奇同近代软性科幻叙事进行了嫁接,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成就了中国最早的"手机"科幻叙事。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发现对我们重估晚清科幻小说潮的文学史价值,重构中国20世纪科幻小说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涉及多种灾难,如科技灾难、自然灾难、战争灾难。这些灾难在刘慈欣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刘慈欣的科幻灾难书写沿袭了中国文学书写灾难的情感倾向,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幻灾难书写。刘慈欣执着于灾难书写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河南地域文化中灾难历史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传承,三是刘慈欣的个人灾难经历。  相似文献   

19.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幻小说的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主要起源于门类的跨越性和写作的实验性。在分析了科幻小说4个主要定义族类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6因素的科幻概念,这6个因素是文学状态、探索特征、科学内含、认知方式、审美因素和警世因素。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漫画是成人的童话,那么科幻作品则是全人类的童话。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也写过不少优秀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科幻小说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但它的基础可以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可以是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因为科幻小说鲜明地体现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也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