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鲜卑是公元三世纪出现在河西走廊的一个鲜卑部落联盟,秃发部是它的核心。本文《上篇》曾对秃发部徙入河西的时间,它得姓之由,它早期进行的反晋活动的性质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此文为《下篇》,主要就秃发部的社会政治生活,如它与其他鲜卑部落的关系,它所处的社会形态,它的没落等问题,作一些论述。一、关于秃发部与陇西鲜卑乞伏部的关系魏晋之间,秃发部介入河西社会生活之际,河西及陇西、陇右,还活动着许多支鲜卑。河西,有乙弗、折掘、麦田、叠掘、车盖、意云诸部;陇西和陇右,则有乞伏、鹿结、吐赖、尉迟、越质、豆留、休官、莫侯  相似文献   

2.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晋永嘉末年(312——313),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吐谷浑部西渡洮水,逐渐征服了当地诸羌部落,在统一政权的强力作用下,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最终兼并融合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部落”,在今甘青川边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从留下的资料看,这个民族共同体是以鲜卑为主体融合而成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内容往往是通过代表氏族、部落的姓氏表达出来,所谓“姓则表其所由生,氏则记族所由出”。因此我们首先从姓氏入手,探索一下吐谷浑内部氏族部落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史书记载的"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以后,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中纷纷建立政权。地处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政权、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政权、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汉族李氏西凉政权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一百三十多年间,河西走廊上五凉兴亡交替,来去匆匆。和这些短暂的地域性政权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是地域性的世族地主集团——西州大姓。五凉政权作为阶级统治的权力,正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西州大姓的权力。探求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的关系,是五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鲜卑拓跋部在长期的南迁过程中,逐步接受汉文化,在宗教信仰、婚姻丧葬习俗、发式服饰、生活习惯、政治礼仪等方面与汉族日益趋同。文化上的及时转变,保证了鲜卑拓跋部在魏晋诸民族中独领政治风骚。同时,鲜卑文化在汉化过程中的二元化特征,直接影响到北魏早期国家的政治结构,使其呈现出部落联盟大酋长制与封建皇权制并存的二元架构  相似文献   

7.
瑶族 唐代称莫徭。据传其先民曾因有功于国家而免征徭役,并由此得名,后改为“瑶”。 锡伯族 据说为鲜卑族后裔,后因“鲜”与“锡”、“卑”与“伯”声母相同而讹变为“锡伯”。17世纪末,清政府将其编入八旗,并调锡伯族官兵及家属3000余人由东北迁驻伊犁屯田,故有今日之锡伯族。  相似文献   

8.
结合文献与考古得知,早期拓跋鲜卑从发祥地大鲜卑山游猎到河套阴山建立部落联盟,历经两次大规模迁徙,即从大兴安岭林海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再一次迁至蒙古高原腹地河套阴山地区.伴随迁徙,拓跋鲜卑社会逐步演变,定居意识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9.
鲜卑,是我国北方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东胡族的一支,西汉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一支退居鲜卑山,称鲜卑。鲜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分裂为许多部,《魏书·序纪》称拓跋鲜卑的祖先:“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州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多年以来,学术界认为,鲜卑族拓跋部原住大鲜卑山,地在今嫩江流域兴安岭附近。拓跋诘汾时南迁,“始居匈奴故地”,其子拓跋力微时发展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拓跋部在酋长猗卢的率领下,进居平城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拓跋鲜卑祭天权力模式发生了急剧性的演化:从原始部落人人享有的平等祭天权转变为部落酋长的垄断,而后又转化为封建皇帝的独断.这是拓跋鲜卑社会结构从部落联盟跨越式地演化为封建社会在政治制度层面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在谈“一国两制”时指出: “历史上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确,我国历史上北魏就曾实行过“一国两制”。北魏的统治者是鲜卑族拓跋部贵族。鲜卑族拓跋部居住漠北时,还是一个小部落,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该部从拓跋力微时强大起来,取得部落联盟世袭大酋长的地位。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始置百官,后又建都盛乐(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公元376年,前秦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逃跑,被其子所杀,诸部离散,代国遂灭亡。十年以后,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王圭)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河)即代  相似文献   

13.
段氏鲜卑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氏鲜卑一直以东部鲜卑的族称出现于历史记载中。然而考查其起源的历史过程。却不同于匈奴、蒙古等其他古代民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由血缘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而是由鲜卑族的段氏家族招集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地域集团。它可以被称作段部、段国。却不是鲜卑族的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吐谷浑”原本是辽西鲜卑一部族首领之名,约当西晋“永嘉之乱”后,率其部族度陇而西来到青藏高原。其后人以其名呼部族,再后更以为国名。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为青藏高原上兴起的吐蕃所没。吐谷浑在青藏高原长期活动达三个半世纪,其间先后向江左之宋齐梁、北朝之魏齐周、以及更后的隋唐各中原政权频繁遣使,奉贡称藩。弄清的  相似文献   

15.
一甘肃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早在商、周、秦时期,甘肃西南部就有氏、羌族的活动。秦汉之际,月氏与乌孙居于河西走廊。汉初,匈奴赶走月氏与乌孙,占有河西。西晋太始初年,鲜卑族曾内迁甘肃。南北朝时,匈奴、羯、氏、鲜卑等族先后在甘肃境内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等七个国家。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也曾在甘肃活动过。宋代,党项羌建立了包括今甘肃大部地区的西夏政权。元统一中  相似文献   

16.
知难而进     
【说文解字】华夏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又称“龙”的传人。黄指黄帝,是发明指南车的轩辕氏,属北方民族。黄帝的图腾是熊。炎指炎帝,是倡导农耕和发明草药的神农氏,属南方民族。炎帝的图腾是牛。那么,“龙”指什么呢?“龙”原来是生活在古中原地区东夷九黎部落联盟的图腾,部落联盟的领袖是赫赫有名的蚩尤。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0月24日至30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内蒙、青海、宁夏等二十多个省市的一百二十名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翁独健会长因健康关系未能亲莅大会,委托别人宣读了书面发言。大会就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清代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情况复杂,从汉代到西晋时期少数民族纷纷进入汉区,有些是自愿的,有些是被迫的,由于语言和心理素质不同,因而产生了矛盾;加之西晋统治者重视门阀,歧视和限制少数民族,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统治者的力量,刘渊乘机起兵残杀汉人,煽动民族仇恨,汉人被迫自卫。西晋瓦解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为争夺中原的统治权而互相厮杀,矛盾开始转化。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少数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称于世的民族。大约170万年前,我国便进入了人类社会的最初形态——原始社会。据《吕氏春秋·持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这里所描述的“太古”时代,就是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那时无阶级压迫,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原始社会进入到一定阶段时,氏族制确立了。当氏族制发展至一定阶段时,若干互相通婚的氏族,组成部落。为了扩大奴隶、则富和领地,氏族部落之间发生频繁战争。在战争中一些利害与共的部落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联盟议事会。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并决定重大事务。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20.
浅谈河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临夏,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经设置称枹罕.到宋朝改称河州,民国初曾称导河,以后又改叫临夏,直至今天.今日临夏,在地域范围上和历史上的(木包)罕也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岁月里,或属陇西郡,或辖于金城郡;或归狄道府,或自设郡治,变易不少.历史上出现过辽东鲜卑慕容部吐谷浑率部七百户,西迁到(木包)罕屯居修整,作为大本营扎寨,然后逐步西征.西晋永嘉乱起,河西走廊建立“前凉”政权时,河州曾一度辖于河西,建立兴晋郡治.以后到十六国时期,乞伏炽盘建立西秦,国都就设在(木包)罕,历时十九年.尤其在军事上,远至秦汉与羌戎征战,后有唐宋与吐蕃的频繁争斗,近到元明时期,金、元、满人数涉这里,河州成了东酉战争交错的重要关隘.在商贸活动中,河州又是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贸易的站口;汉代以后的丝绸之路南道,就从这里经过.在国际交往中,自与西域诸国交通开启之后,西亚阿拉伯商旅、传教士远道跋涉来到中国之后,有的在这里侨居经商,有的漫游传教.这就使围绕河州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从东到长安,西至河湟谷地,从河西走廊到南下川藏,处于一个东西接壤,南北贯通的特殊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