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的惩罚观问题,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中着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皮亚杰的研究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1)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2)在儿童看来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皮亚杰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几乎全部选择抵罪性惩罚办法,半数以上的年长儿童选择回敬性惩罚办法。近些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惩罚观发展这一问题也有过研究。1985年山东师大程学超、张承芳采用上海师大教育管理系德育心理科研组编  相似文献   

3.
自然力思想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经济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的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乃至通信往来中都广泛使用自然力这个范畴。在自然力越来越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的今天,重温并完整的把握和发展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包括:(1)自然力的经济学含义;(2)自然力的基本性质;(3)自然力成为生产力的条件;(4)自然力与剩余价值的秘密;(5)垄断的自然力与超额利润的来源;(6)大工业对自然力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仁慈[1] 是一个与公正联系密切的概念。一方面 ,公正的基础之一应当是仁慈 ,因为去掉我们对他人的爱与尊重 ,我们就不可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另一方面 ,公正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种价值的遗憾 ,这一遗憾也需要有一个补充的机制存在。所以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 (W .K .Frankena)所说过的 :“正义只是道德的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全部。那么仁慈可能属于道德的另一部分 ,我认为这才是公正的说法”。“即使人们认为仁慈不是道德的要求 ,而是某种非本质的、道德上的善的东西 ,人们仍然把仁慈看作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法,以213名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状况,并探讨前两者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以及人性哲学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均较高;(2)道德认同得分与道德判断呈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目的 关于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在研究者们早期的研究结果中发现,惩罚通常被年幼儿童认为是公正的,因为这些惩罚均来自大人,他们认为犯错误该以痛苦偿还,相信惩罚的抵罪意义。在童年后期主张惩罚的人就少了,代之以讲明道理,他们已经将惩罚当作一种教育方法了。而且指出这种判断的重大变化在十二岁。 后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进行了更系统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年幼儿童往往认为应该用强制手段使犯错者服从大人的命令或规定,谁犯错,该谁受罚抵恶(抵罚性惩罚),年长儿童则大多数认为  相似文献   

7.
面对一个人先前的过失行为与后来遭到的灾祸,儿童会做出上苍公正的判断,认为灾祸是由先前过失行为造成,是上苍的惩罚.文章回顾了上苍公正观的内涵和年龄发展趋势,上苍公正与公正世界信念、疾病认知的相关研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考虑概念范畴、方法控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通过适当的教育干预措施促进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道德情绪的行为回忆范式,探讨中国大学生在负性道德情绪影响下的应对行为.结果发现:(1)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掩饰意义的行为词语;(2)负性道德情绪下的被试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3)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的被试在做出掩饰动作后,其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所下降,与控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揭示:中国大学生体验到负性道德情绪后更倾向于做出掩饰行为而不是洁净行为.  相似文献   

9.
<正> 目前,许多伦理学论著都还没有把公正作为道德的一个范畴。我们认为,公正不但客观存在,而且与义务、良心、荣誉、幸福等密切相关,在人们的道德活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公正同样应当成为教师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认真加以研究。 公正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是法学概念,是政治学概念,又是伦理学概念。在法学中,公正与法律有关,法官的使命就是根据法律主持公正,不论是刑法还是民法的执行者,他们的职责都是为公正服务。在政治学中,公正是一个道德原则。现在几乎世界各国政府都要求它的公务人员公正无私,尽管  相似文献   

10.
朱海兰 《上海教育》2010,(24):64-64
从传统道德教育的角度入手,孩子们的所谓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带来社会、家长或老师这样的回应:一旦出现看来不道德行为的事情发生,孩子们立即会得到看似公正的惩罚——漫骂(精神的惩罚)、棍棒(肉体的惩罚),家长或老师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措施来实现孩子们道德的转变。但这样的做法会收到怎样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1.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合法戒责,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对于惩罚,当前主要存在三种视角的辩护.回报论(应得论)认为惩罚可以矫正因过错而导致的不平衡;结果论(功利主义理论)认为惩罚可以对犯有过错的人及其他人形成威慑,使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赔偿论(补偿受害者的理论)则认为只有惩罚可以有助于赔偿受害人,实现公正.三种理论的分析都能某种程度上为惩罚辩护,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弊端.在当前的学校语境中,教育者应该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三种观点,追求惩罚的正当性和教育性.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中的惩罚行为造成了师生相互伤害的问题,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相左、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相右。作为理性教育惩罚,以儿童生命个体发展为目的,是意志自律者的道德律,是教育惩罚行为的法则;作为知性自然惩罚,在教育惩罚理念范导下,成为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调和应然惩罚与必然惩罚的同时也调和了实然惩罚与或然惩罚。自然惩罚是教育惩罚行为的准则而不是法则,不仅让教育惩罚行为发生的时空可以移动,还为实践中必要的教育强制留下回旋余地,从而使教育惩罚行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宽恕:品德心理研究的新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中期以前,品德心理研究的主题主要是公正(justice)问题,品德发展的研究领域为科尔伯格的公正发展模式所主宰。不过,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在当时也遭到了许多批评。一些研究者指出,他忽视了道德情感在道德推理中的作用,没有阐述清楚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关系,也没有把道德中的知情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上述批评,到了70年代中后期,科尔伯格的学生吉利根提出了道德发展中的关爱(care)伦理取向。吉利根认为,“公正”并不是人们唯一的道德取向,关爱也应是品德心理探讨的主题。几乎在吉利根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从伦理哲学的角度指出,完整的德性除了公正还必须包含仁慈(mercy)成分。公正所蕴含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平等和公道,而仁慈就其道德意义来说,其内在准则是挚爱。仁慈主要包  相似文献   

14.
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小学生行为问题问卷,调查了兰州市某小学94名学生及家长,对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当代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更多,过度保护减少;(2)当代母亲拒绝保护增加、惩罚严厉程度高于以前;(3)在男孩和女孩维度上社交能力明显提高;(4)积极的教养方式减少小学生的问题行为,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则增加小学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惩罚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它是一种个性限度内的惩罚,应该使它融入教育的终极使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性是个性的本源,个性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权利,个性是道德的个性.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教育惩罚是一种道德惩罚,是对道德违犯者的一种谴责性表达,并对遭破坏的道德权威加以复原.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应该远离体罚,惩罚不应针对学业失败,应该发挥惩罚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市场化手段,国际碳排放交易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是国际气候制度的核心。然而,这种流行的观点也颇有争议。在国际社会缺乏强制第三方机制的条件下,国际碳排放交易的自我实施机制是维持协议存在的关键。从合同执行的角度看,以声誉为主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自我实施要求信息有效传播、共同的规范以及对不合作的惩罚机制存在作为有效条件。研究发现,国际碳排放交易难以自我实施的原因在于:(1)碳排放价格、成本收益、以及减排技术信息的不确定性;(2)对碳排放责任及公正缺乏共识;(3)减排合作中搭便车行为的惩罚乏力;(4)资金和技术等质押机制的缺乏。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1)国际社会应增强全球碳排放的有效信息传播及相应的投资预期,逐步形成全球碳排放社会责任的共同认知;(2)发达国家应加大对碳排放的资金及技术的援助力度,从而激励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碳排放体系。  相似文献   

17.
道德同一性是当代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人献身于促进社会福利和他人的自我感.在今天,道德通常被我们老百姓认为是一种个人规则和信仰的事情,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维持个人的自我形象支配而不是服从道德标准.道德同一性是一种主观上道德自我感,包括"我的内心道德信念、什么道德是我认为最权威的".通俗地说来,就是个体在寻求"我是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惩罚是一种道义性、舆论性惩罚,在社会伦理实践中广泛运用。道德惩罚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必须获得正当性辩护。功利主义者认为其正当性在于能促进社会幸福的最大化,而报应主义者则主张道德惩罚是恶的行为和品质者所应得,综合以上两种观点道德惩罚的正当性应在于正义优先,兼顾功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惩罚行为的自我认识基础与适当行为指导的结合,适宜的惩罚形式、教育规律之符合,以及惩罚在道德运用方面的限制等几个部分入手,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学人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惩罚行为的自我认识基础与适当行为指导的结合,适宜的惩罚形式、教育规律之符合,以及惩罚在道德运用方面的限制等几个部分人手,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学人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