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读报有瘾     
读报也能成瘾。我现在就有这样的感觉,要是一天晚上不看报纸,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的报瘾是从小养成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家住三间土房,每逢新年,家里都要用买来的旧报纸把墙糊一糊。我的读报历史就从读糊在墙上的旧报纸开始了。那是七十年代末期,报纸品种少,内容也单调,但我还是觉得报上的文章比教科书有意思。上中学那年,家里修房子,把土墙铲了抹成了灰墙,刷了白灰,屋子漂亮了,可我却看不到报纸了,心里很不高兴。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为我订了一份《商丘日报》。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我们大队订了一份《人民日报》,经常…  相似文献   

2.
通讯员园地     
读报剪报有收获 我爱读报剪报。往往见人家看报纸是看过了就丢到一边不管了,而我却不舍得,看完的报纸我也不会放过它,我把它们分类剪贴起来,做成几个剪贴本,按报道的内容分别分类为:农业、工业、新闻评论、经济信息、法制等五个剪贴本,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收集剪贴了1086篇。 我觉得读报剪报,不但有意思,而且还对我采写新闻帮助不小。我常常把这些剪贴本当作我写稿的“老师”。每当我动笔写稿时,我总是先请教我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如我发给《桂中日报》的一篇《有感于干部下乡》的稿子,就是借鉴了人家的技巧,来充实自己的。我从我的剪贴本中看到了有一篇关于干部搞不正之风的文章,读后觉得很有针对性,于是联想到现在的干部下乡也有一股不正之风,觉得很有写一写的必要,于是就写了《有感于干部下乡》的议论性文章,被《桂中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用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一生是和报纸密不可分的。他曾说过:“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酷爱报纸,甚至可以说有点嗜报成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在18岁那年,他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军。那时,军队里每月发给士兵七块钱的饷银。别人拿了钱就上街吃喝玩去了,但毛泽东除拿出两元钱吃饭买水外,剩下的一个钱也不花,全部用来订报买书。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这里订有多种省内外报纸,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阅读报纸,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他自己也订了一份报纸,把重要内容剪下,分类装订成册。后来,毛泽东回忆道:“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160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约有1/3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  相似文献   

4.
作为业余通讯员,过去我只限于写稿、读报,并不注重评报。现在却引起了我的重视。有一次,我见一家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反映某单位充分利用库容的消息。文中提到这一单位“把商品一直堆放到屋顶。”我看后感到这种做法不符合商业仓储安全规定,危及人身、商品安全,觉得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随手写了一则《写稿不能顾此失彼》的评报稿件投给该报。这一稿件很快就在该报《读报与评报》栏上登出。从此引起了我对评报的兴趣。每天收到了报纸,我都是认真阅读,并且对一些问题抓得及时、切中时弊、表现手法新颖的新闻报道,在欣赏之余写点感想;对一些内容浮夸、浅薄、偏颇的稿件,站在读者  相似文献   

5.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6.
我从50年代初起,就自费订了一份报,30多年了.这份报就是《北京日报》,所以,我可以说是《北京日报》的—个老读者了. 在北京出版的日报很多,我为什么选择订《北京日报》呢?同我的爱好有关,也同《北京日报》能基本满足我的读报要求有关,我打开《北京日报》,常常有一种亲切感.作为居住在首都的一个公民,当然想了解发生在北京的事情.在这方面,《北  相似文献   

7.
一天上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显得很犹豫,她说:“你能给我订一份《生活报》吗?为这事儿,我在家想了一整天,真是不好意思!”听了这话。我没有犹豫,对着电话大声说:“行!没问题!”其实,我没有权利随便送人全年的报纸,只能自撺腰包给她订一份。可我觉得她的要求并不过分。因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儿子,我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打电话的人就是商景超大娘。  相似文献   

8.
四年前,石家庄市《书刊报》发行量已经跌到一万来份,现在,《书刊报》不但没有陷入困境,反而逆风飞扬,发行量突破十万,从一个外印点增加到全国三个印点,其他事业也蒸蒸日上。《书刊报》的发行经营策略可以用"三化"概括:即整订零售化、零售印点化和印点整订化。整订零售化在一份报纸刚走向市场时,或者一份报纸已经远离市场,又要走向市场时,零售比整订更重要,道理在于,零售对读者而言是主动购买,对报社而言是被动销售;整订反之。因此,报纸编辑部门编辑(生产)出来的报纸(产品)是不是适应读者(市场)的需求,从零售入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整个工作的突破口。就当时的《书刊报》发行部门来说,与其跑出去订几份报纸,还不如跑出去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访问了江苏省宜兴县报社,从所见所闻中感到,这张县报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可称是全国70多份县报中的佼佼者。《宜兴报》是一张八开小报,每期四版,每周三期,发行四万份,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县平均每25人一份,每平方公里24份。而且,百分之七十是自费订报。甚至出现了订《宜兴报》要搭订其他报纸的情况——把它当成了一种“紧俏物资”。我向一位原不相识的张泽乡读者方伯寅问及对《宜兴报》的评价,他脱口而出:“我们欢迎,四个  相似文献   

10.
现在报纸林立,发行花样繁多。除正常发行外,有不少不正当发行。这里略举几例:比七。有的报纸特别是行业报纸动用公安、工商和税务机关发行.不订某种报纸,就寻你的事,关你的门.给你吃不完的苦头;有的地方.行政命令,抢大帽子吓人.不订我家报纸.是什么不讲政治呀,不抓精神文明呀等等;有的报纸和有的单位以“条件”交换,你要宣传什么我照登.我要发行若干份,你照办;各报纸开展奖励大战,你订一份奖五元,订我一份则奖’\元,看谁压过谁……在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否认,报纸发行当然也要竞争。但正确的做法应当…  相似文献   

11.
国家邮政局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上海市民每百人拥有报刊数达55.1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百人40.7份的水平,位居全国榜首。上海人享受着方便、周到的订报服务。电话订报、邮递员上门为市民办理订报手续,遍布主要商业街和居民小区的报刊零售网点,大大方便了市民订报、买报、读报。去年,上海又设立了1000余家“东方书报亭”,为上海人读报当参谋,做服务工作。5年前,上海邮政部门对《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试行集订分送专用单,方便了单位为职工订阅这3种报纸。如今,集订分送专用单品种已达79种,并制作了热…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中旬,我随山东省新闻文化代表团赴新加坡考察。从北京乘上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班机,空中小姐便把当天的《联合早报》送到座前;住进新加坡的宾馆,每天早上都有一份散发着墨香的华文报纸放在房间门口。也许是新闻职业敏感在起作用。我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是:报纸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对新加坡新闻媒介的认识,也就从读报开始。时效制胜新加坡的报纸堪称“抱纸”,一份报就是厚厚的一摞。我对当地最有权威性的《联合早报》作了一次粗略分析:5月18日,该报共74个版,其中新闻折合16个整版,副刊折合7个整版。余者皆为广告(包括赛马、股市行  相似文献   

13.
邵宁 《新闻记者》2001,(3):53-55
俄罗斯人是一个爱看报的民族。在地铁里、公共汽车上、街心花园里 ,随处可见俄罗斯人埋头读报的情景。报摊也遍布大街小巷(见题图 ,徐裕根摄)。在苏联时期 ,报纸杂志价格十分低廉 ,每户人家都订有好几份报刊。报刊的发行量非常大 ,《真理报》、《消息报》的发行量都达数百万份 ,就连专业性较强的《戏剧生活》杂志发行量也达8万份。在莫斯科留学期间 ,我也曾订了《真理报》、《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俄罗斯文化报》、《文学报》、《莫斯科休闲报》、《戏剧》杂志、《现代剧作》等多种报刊 ,最初一年的订费不过100多卢布。然而…  相似文献   

14.
张军 《新闻传播》2006,(5):57-57
读报节目是继谈话节目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兴办的新型电视节目。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报纸长于深入报道、各种意见杂陈的长处,弥补电视节目深度的不足。但是办好读报节目并不容易。它很容易平铺直叙,把电视节目办成报纸的传声筒,丧失读报的风格和特色。笔者就在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主持《听我读报》节目一年多的体会,总结读报节目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底,我开始了读报与评报的学习和写作,在《解放军报》、《新闻出版报》等几家报刊发表评报文章20余篇,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都进益不少。促细读。读报,是评报的基础;评报,是读报的深化。没有大量细致读报作保证,就难以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于是我精选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以及军区小报,坚持精读。时间一长,不但熟悉每份报纸的特色,而且对报纸设有什么专栏,近期报道动向都了如指掌。甚至能背出许多好的标题和精彩的段落。读的过程中,把一些认为可评的文章、专栏都做好标记。如此,不但评起…  相似文献   

16.
在近几年出版的许多词典中,我偶然发现有一本《读报辞典》,感到非常惊奇。因为我没有编过词典,总觉得编词典很困难,而要专门为报纸读者编一部词典,更是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17.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正值抗战胜利前夕,当时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附属小学迁至我们的宗祠里,我也转入该校就读。那时我家订了一份《湖南日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克复”的消息。我天天下课后跑到十里开外的桥头河镇上一家裁缝铺(邮政所将报纸送到那里)取回代收的报纸,就想长大了也能当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战地记者。但是当我读到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失学了。“记者梦”自然也成了泡影。 1951年7月,我由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结业后分配到苏北盐城工作,华东内河轮船公司泰州分公司有一位《苏北日报》通讯员,当知道我是由华东革大来的,就动员我给《苏北日报》写稿。当时正值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东生 《传媒》2002,(4):20-21
春节回了一次农村老家,节日里虽然电视节目琳琅满目,但报纸却满县城的大街上都找不到一份。原因是农民的读报习惯并不普遍,大年一到,不过正月十五,无论是邮局的报刊亭还是街头的零售点,只要是卖报纸的地方,人们都回家过年去了。好在这个时候,家中还有一份报纸,那就是我们所属的那个市里创办的广播电视报。村里订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内部问题不少,可是报纸极少报道,不但不揭自己,连同行也不揭,省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如有的卖版面。我认识的一位负责乡镇宣传的朋友就不止一次买当地党报的头版新闻,三四千元,价钱不高,还可以砍价钱讲条件,若不交现钱,订多少份该报社主办的晚报也行。有时不明讲价,但你得到负责人家里送礼。至于学报之类的刊物卖版面的就更是家常便饭了。作者2001年就收到近十家学报寄来的用稿通知,无一不  相似文献   

20.
一项覆盖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日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3位报纸的几乎都是当地报纸。进行此次调查的北京面视调查咨询中心专家认为,这表明地方性报纸在各地的报纸市场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全国性报纸的影响正在削弱。以北京为例,主要日报平均阅读率居前三位的报纸分别为《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和《北京青年报》,而全国性大报的阅读率则相对偏低。调查还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对读报的兴趣差别较大。60个城市中最爱读报的是杭州市民;平均每人每天读报2.23份;读报最少的是福州市民,平均每天每人读报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