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用得上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就是一篇这样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  相似文献   

2.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出新闻精品,同样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  相似文献   

3.
艰苦备尝去“淘金” 呕心沥血写精品 一个有志气的新闻工作者。绝不满足于写大路货,仅仅是写合格的新闻作品,而是孜孜不倦追求写出振聋发聩于当代,又逾久弥香于未来的新闻精品。这样的新闻作品,既是全局工作中的重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又是群众关心的热点;这样的新闻作  相似文献   

4.
贾刚为 《新闻实践》2005,(12):54-54
新闻竞争,核心是内容竞争。内容竞争,就是要有好作品,要有新闻精品。不同的新闻体裁都可能出精品,其中传统分类中的通讯,更能够出传世之作。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通讯的精品之作呢? 一、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扎实的采访本领 精品之作往往是时代造就的。记者如果没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政治素质,就不可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就不可能写出新闻精品来。  相似文献   

5.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6.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7.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8.
县市报纸受到诸多因素限制,要想写出好新闻,确有难度,但绝非出不了有影响的作品。历届评山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不少出自县市报,就是很好说明。依笔者所见,县市报欲写出叫得响的好新闻,多写“独家”新闻和“反衬”新闻是条路子。 写“独家”新闻,县市报纸有自己的优势。因它接近基层、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近水楼台先得月,“活鱼”多,可以产生带有泥土芳香的“独家”新闻作品。在全国第八届好新闻评选中,有一篇题为《体育专业户成了大“气候”》的“独家”新闻,说的是一位农家妇女,率队前往贵州参加全国旱冰比赛,这在…  相似文献   

9.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李庄《新闻战线》1995年第7期登载《精深凝练的典型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一文,同时登载所评介的新闻:《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肩题)刘伯承将军一笑置之》。评介文章写得很好。惟这篇新闻不是出自邓小平同志口述...  相似文献   

10.
《涉县农民竞选“花椒大王”》(以下简称“涉文”)是一篇800多字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微型武器,一般篇幅较短。写现场短新闻要善于抓拍最富表现主题的闪光瞬间;要写出“鲜”味,像带着晨露的花,像刚出笼带着热气的馍,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涉文”不失为这样一篇作品。该文在河北日报首批“通讯员消息佳作擂台”评比中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编辑部联合地市报社,自2002年6月以来已连续举办了3次《地市县报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活动,刊登了许多新闻精品,交流了不少新鲜经验,使广大读者为之耳目一新,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从中受益匪浅。本人自1991年至今,每年都有一件作品荣获福建省新闻奖一等奖。其中称得上“得意之作”的算是《老台长的饭菜钱》。这是一篇新闻特写,如有的同志所说,是在办公室里“信手拈来”的。有同事问:“能在全省获新闻最高奖的作品有如凤毛麟角,你怎么可以信手拈来呢?”回顾总结起来,这篇作品能获奖,有以下3个特点:一、针砭时弊。任何一篇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张兴杰 《军事记者》2001,(10):33-33
清代袁枚在《读诗品》中写道:“作情生,读生情。”一篇耐读的作品,往往是作首先受到感动,然后才写出感动读的章。因此.一篇新闻的采写过程也是一个酿“情”的过程。俗话说:“情到深处自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情是如何酿出的呢?  相似文献   

14.
接到《新闻知识》的约稿信,我真的有点犯难了。因为我在采写《读者你猜:他的职称是……》这篇消息时,并未想过要争取写出获奖的作品来,而是仅凭自己当时的一股激情,要把闷在心里多时的困惑一吐为快。其后竟引起那么多读者的共鸣,并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偏偏有些我曾刻意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写得好苦,却并不如愿。其中奥妙,我至今还只是一种朦胧的感受,未能悟  相似文献   

15.
碰壁之后求精品写稿就要写出精品来,这是袁丹君经过痛苦的碰壁之后反思总结出来的。1991年7月,他由一名连队排长到团政治处宣传股当了一名兼职新闻干事。当时团里的新闻报道工作处于师里最落后的地位,为了尽快扭转这种落后的局面,几乎每天都要写一篇稿子寄往报社,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寄出去的绝大部分稿件如泥牛入海。压力、痛苦接踵而至,在徘徊中他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干新闻这块料。当时的师宣传科长韩强毛曾是一名老新闻干事,在看了他的底稿之后,对他说:“你的稿子之所以很难见报,就是缺乏精品意识”。对于他来说,科长中肯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国企报道写好不易,研究国企报道的论文写好也不易,要获奖更难。但我认为,只要肯下功夫,学会“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是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经济新闻论文来的。2002年初,我根据湘潭日报对国企报道的实践,撰写了一篇题为《国企报道的角度、力度和深度》的文章(发表于2002年第4期《新闻战线》),这篇反映国企报道的论文,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地市报优秀论文和第八届“中华大地之光”论文一等奖。尤其令我“得意”的是后一个奖,它使我这个从事了30多年新闻工作的“老记”,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  相似文献   

17.
当新闻记者,都要有一种志向,一种追求。这种志向和追求,不是表现在一时一事上,而要贯穿其新闻生涯的全过程,那就是写出好作品来,也就是说要写出在当代有影响、在历史上有价值的作品,它不是“易碎品”,而是传世之作。 在去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有一篇新闻作品被人们重新提起,那就是五十年前新闻记者朱启平写的《落日》。1945年9月2日上午,在日本东京湾内的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日本签降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向联合国投降。作为随军记者,朱启平在离开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丈的地方,目睹了这一历史事件,并撰写了脍灸人口的新闻通讯《落日》。这篇原载《大公报》的通讯文情并茂,被新闻界公认为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8.
会议消息是消息具体分类中的一个品种,一般属于动态消息。采写会议消息,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学问,其实,要把会议消息写好,写得很精彩,写成新闻精品,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8日),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成功佳作。这篇消息,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精心选材,不拘一格。写会议消息不应完全按照会议内容和既定程序来写,而应按照新闻规律,遵循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  相似文献   

19.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在科学界不胫而走,至今仍为一些科学家当作重要格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你的眼睛看见东西,那是不会发现什么的,还要你的心能思考才行。”“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切科学家成功的“诀窍”。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同样需要有“能思考的心”和“有准备的头脑。” 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