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只在序言里讲了一句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说得既清楚又模糊,之所以模糊,是因为马克思没有把这里讲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内涵、外延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交代清楚,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体会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批判,在借鉴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历,提出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科技创新思想,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是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具有二重性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要实现科学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全面解读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价值真谛,让强化科技创新核心地位、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明确科技创新价值导向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正我不是研究历史和文化史的,也不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我是从哲学基础理论方面一直关注文化问题。我觉得,对于什么是文化、怎样看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新文化建设,首先有一个思考高度和思考方向的问题。我们应该力求避免复古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两种偏颇。从研究方法上讲,马克思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如果不懂得人体解剖,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中,不断提到"消灭哲学""终结哲学""取代哲学"的命题,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变化。学界对于马克思提出"消灭哲学"这一思想非常重视,研究结论也较多,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广泛的认可,存在诸多分歧。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马克思哲学思想,正确解读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的实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依据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提出的文本和背景,对学界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以为学术界阐明该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春湘  童伟 《职业圈》2014,(8):93-93
精益思想最初来自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代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生产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经营成本,获得所有业务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剩余价值最大化。精益生产是美国学术界在一系列研究后,以无库存生产方式为模型提出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以只做有价值的工作为追求理念,强调突出生产的精细化和高效化,最大程度的减少浪费,创造最大利润。随着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和应用,它的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种新的管理思维扩展到所有领域,对革新企业的生产方式、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元宇宙发展和研究进入全新阶段,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元宇宙如何赋能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元宇宙化也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方向。保护、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会有效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元宇宙所具备的媒介综合优势为中国传统文化沉浸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向。作为下一代媒介的集合体,元宇宙将重塑未来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习惯,可以通过建立元宇宙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库、元宇宙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将传统节日元宇宙化等方式,推动实现在元宇宙媒介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者对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予"定在"概念充分重视。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阅读发现,"定在"(或此在)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始终。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定在"概念的再定义,彻底冲破黑格尔的整体真理观,将历史"第一因"的光环回归于现实实践本身,闭合式的真理观被冲决了。可以说,"定在"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基本立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始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等等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立场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论述了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方式与整个世界的汽车产业的相互影响,精益生产方式是继福特流水线生产方式的第二次大的变革.首先介绍了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和丰田公司的整体运营管理,然后阐述了丰田公司与汽车产业的相互影响,进而拓展到中国的汽车产业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0.
伴随现代社会结构转型所凸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之矛盾如何化解"的时代疾患作为黑格尔国家与法哲学中的核心论题被深刻指认,并为马克思所洞见和承袭,其作为马克思哲学中持续在场的问题视域与价值范导,构成了促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概念最为根本的问题背景及马克思转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层动因。同时,这一哲学问题的接力过程无疑亦显示了黑格尔哲学对于马克思哲学建构难以截断的启发性关联,并使马克思哲学中隐在的政治哲学资源由以因之开显。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正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在2018年9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植根现实胸怀世界面向未来》一文中认为:怎样才算"讲好中国故事"?我以为,不但要让世界来听中国故事或者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还要让中国故事变成世界故事,让中国故事为世界所需要,让当代中国涌现更多像李白、杜甫、曹雪芹那样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文学艺术大师。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艺的高峰必然来源于中国文艺胸怀世界、放眼人类,在这个被马克思描述过的"世界文学"的时代,创造真正属于世界的中国  相似文献   

12.
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兼具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虽然落后的生产力得到改善,但人的精神需要仍不能满足。本文将围绕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相关研究,系统探究其主要内容和特征,从实践存在论的角度阐述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要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并从社会精神需要困境出发提出人的精神需要的提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文的研究核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论的研究,文章将分析和阐述关于人的自由的基本意义,明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内部关系,提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理论,以推进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在新的社会时期更好地指导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模糊是重要的创作手段之一,文学翻译使用此种手法再现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本文以英译本《围城》为例,采用案例分析及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作者、译者、读者的角度,参考近些年来文学界相关理论研究,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定义分类,探讨语境等因素在语用模糊翻译中的作用,分析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围城》中语用模糊翻译现象,了解到在运用语用模糊翻译时,要重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将文学作品翻译与语用模糊现象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对经典文本从不同角度的阐释引发了对马克思正义观念的各种争论,给马克思正义观念的理解与诠释带来一定程度的迷茫与阻碍。鉴于此,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语境下,真正还原马克思的正义观念。首先,本文考察了马克思正义观念的来源;其次,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路向上分析当前对马克思正义观念的不同阐释;最后,再通过现实实践与崇高追求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正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是全民的和全面的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共享"这一理念做过研究,集中表现在他们的公平正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共享"发展理念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为"共享"理念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共享理念突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的要求并将其更好地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面对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趋势,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良策,努力挖掘他们理论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精华。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来自于对伊壁鸠鲁自然观的批判继承,对黑格尔自然观的消化吸收,以及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逻辑经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总体而言,马克思自然观内容丰富,哲理意味深长,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