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母亲在手术室分娩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汇集在母亲的身上,很少有人看到有一个焦急的身影比所有人更不安地张望,那个身影的主人是父亲。当孩子窝在母亲怀里撒娇、耍赖时,一旁端坐的父亲大度而又有稍许羡慕地盯着一角温馨的画面。母亲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当母亲在接受神圣的赞许时,有一个身影却默默地站在一边,从不去争抢地一如既往地做着父亲该做的事。我觉得孩子是果实,母亲是红花,而父亲则是绿叶。只有绿叶的映衬,红花才会开得越发“美艳动人”、“光鲜亮丽”。绿叶把赞美与荣誉都留给了红花与硕果,自己却在欣慰地笑着,笑着……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科学发展领域中,数学、逻辑都引入了模糊的概念。绘画、音乐所创设的模糊境界给人带来无尽的艺术的思考。在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会遇到对某些文学语言的模糊认知与理解。譬如诗句“母亲糊进窗棂的忧愁,父亲挂在屋檐的叹息。”母亲把忧愁为何“糊”进窗棂?父亲为什么把叹息“挂”在屋檐?再高明的老师都无法教会学生在这个时候用这个“糊”、“挂”表现母亲的忧愁,父亲的的叹息。  相似文献   

3.
借物喻人法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日,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上高中的儿子顶撞了母亲。因为“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他无法忍受母亲的唠叨。母亲气得半死。做父亲的便约儿子一起出去散步。两人走了好久,父亲却不发一语,儿子很纳闷。一直到快进家门,父亲才拍拍儿子的肩膀,以男人对男人的语气说:“等一下进去时,给我女人一点儿面子!”儿子惊讶于老爸用哥们儿的语气跟自己说话,并因男人与男人之间的义气,从此对母亲毕恭毕敬。所以,有时候,父亲这个角色很重要。父亲,儿子的榜样,女儿的偶像。男人结婚那天,是否已把这个责任想清楚?当儿子顶撞母亲时,应该告诉他,在下列的事中任选一样,做到后,才有顶撞的权…  相似文献   

5.
温馨     
常读到“温馨”,常听到“温馨”,可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我还真没体会过。妈妈常说爸爸给人温馨的感觉,那父亲就是温馨吗?温馨是幽默。父亲总是在家人吵架时,用他那幽默的语言使大家瞬间消了火气。一次。父亲在拖地时,错把洗衣粉当作去污粉,浪费了很多。母亲大发脾气,父亲却还为自己开脱:“都去污,用什么都一样。”母亲越想越生气,一怒之下,顺手将一盆水浇在父亲身上。父亲用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水,笑呵呵地说:“是啊,电闪雷鸣过后必然是倾盆大雨。”父亲的一句话,使得母亲再也发不起火来了。一个小小的幽默,解决了一场家庭战争,使我们这个家再次变得温馨。  相似文献   

6.
“刺猬”是他的外号。在经历了家庭变故后,他变得孤单、无奈、愤懑、冷漠。懂事起,父亲就一直在杭州工作,直到他读初三父亲才调回老家。粗暴的父亲使他敬而远之,而从小无微不至关心他成长的母亲却在他读高一时病故。他接受不了母亲离他而去的噩耗,更接受不了因父亲的不负责任而延误母亲的病情。几个月后,父亲又闪电般地再婚。怎一个“恨”字了得!他恨父亲,他恨这个家庭,他走向了叛逆之路。初中三年都是班长的他,开始了抽烟、  相似文献   

7.
阅读课文《落花生》(第十一册)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借物明理,含义深刻,教学时应注意“挖深,联紧”。挖深。本文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要抓住课文中一家人议论花生的部分,引导学生边读边议,搞清“有用的人”和“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两种人?“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为什么不好?这样一步步深入理解“父亲”所说的那段话,把言中之旨挖出  相似文献   

8.
现代的家庭生活有了剧烈的改变。二十年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父亲外出工作,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儿女。但今天,许多家庭中的父母亲都要上班,而在那些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单亲家庭里,做父亲或母亲的也多数是在外面工作。孩子在整天都看不到也找不到父母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专家——1000多  相似文献   

9.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0.
一束玫瑰     
在我三岁那年,我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的十几年,只有母亲和我生活在一起,似乎母亲和我都被笼罩在父亲去世的阴影下。我对记忆中早已形象模糊的父亲总怀有一种无法表达的情感,每次母亲带一位“叔叔”回家来,我总躺在自己的床上,反锁着房门,不管母亲说什么,我就是不出门。我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总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不喜欢,母亲是不会再结婚的。我总觉得不能让另一个人取代父亲的位置——让一个感情疏远的人来代替父亲,这无法接受。而一束玫瑰改变了一切。  相似文献   

11.
无奈的选择     
“妹妹,我想有一天你会理解我这个做哥哥的选择。”那时,我十二岁,妹妹只有八岁。我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是一名军官。我也不知道这两个生活上有那么大差异的人,是怎样好上的。那一年,父亲有了外遇,跟母亲提出离婚。母亲没有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哭。当时我和妹妹痛斥父亲,我们真的很恨他,很恨很恨。父亲说:“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吧!”我犹豫地看了一下妹妹,她狠狠地掷给父亲一个白眼,说:“鬼才跟你呢!”然后径直跑到母亲身边,帮母亲擦去泪水。我也往母亲那边走了几步,脚却僵住了。我不能,理智告诉我,母亲身体这么弱,如果孤身一人抚…  相似文献   

12.
吴晓琴 《云南教育》2003,(28):35-37
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展开情节。先写“我”年少时家庭生活拮据和父亲的梦想;接着写“我”看见中彩的父亲开着一辆奔驰车,却不高兴,母亲解开了“我”的谜团,父亲愉快地把奖品交还给同事;最后写“我”成年后对母亲教诲的深刻体会。通过孩子的眼光和心理来衬托父亲开阔的心胸,用母亲的话来表现父亲的人品,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父亲”行为的熏陶感染,懂得如何做一个诚实、有信用的人;二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好词佳句;三是用自己提…  相似文献   

13.
“家庭妇女”这个词儿,只是相对于“职业妇女”说的。其实,从本世纪以来,任何职业妇女只要结婚,就全都成为家庭主妇;而这个“主妇”,主要“主”的是厨房。我虽然也当了五十多年的主妇,可是并没有经常“主”厨房。原因很多:譬如我母亲是“主”厨房的能手,父亲请客,她能烧出整桌待客的菜,让那些名流雅士美食家都叫好。我小时候由于嘴馋,总爱到厨房围着母亲转,说是帮忙,实在是为了捞点吃的。可母亲总是赶我走,叫我去做自己的功课。一直到中学成  相似文献   

14.
读过《三字经》的人,无不知晓“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千古传诵的警句。改革开放之后,有的地方出现了《新编三字经》,将其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改为“养不教,亲之过”。这一改动就更为贴切了,因为教育孩子,不光是做父亲的责任,孩子的母亲以及其他监护人都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但是,在过去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父之过”也好,“亲之过”也罢,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充其量不过是一句人们的口头禅,或者作为一种道德谴责的时髦用语而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在日本、美国和中国的数千名中学生中做了题为“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调查。日本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球星,第三位是母亲”;在  相似文献   

16.
守望     
生命的轮回真是奇怪。自以为懂了,又发现没有懂。走在人生的通衢上,我的眼睛就觑着世故的河,脚尖要飞离尘世的地,但都力不从心。我不是安泰,不能汲取大地的力量,因而常感到疲惫而孤独。在渴求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我的背后,只有父亲守望着我。我可以要求他做这个做那个,不做这个不做那个,而他从来不抵抗我激烈的言辞和难以自制的焦躁。我禁止父亲在家抽烟。厨房里“咔嚓”一声,我知道,那是打火机点着了烟卷。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门口,清楚地看见父亲发现我时的惊慌表情——就像我儿时打碎了母亲心爱的瓷瓶,慌张地藏好碎片不敢…  相似文献   

17.
闻少 《中学生百科》2023,(17):54-55
<正>父亲:“孩子他妈,这孩子真没出息。”母亲:“这不正像你。”母亲的意思是()A.孩子长得像他父亲。B.孩子和父亲都快停止呼吸了。C.孩子的父亲差劲。D.以上都是。解析:居然给中学生做这么容易的题吗?会不会有辱我们的智商?抱歉,忘了说了,这其实是一道拿来考外国人的题。外国学生想要来中国留学,就必须要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中国学生戏称其为“中国雅思”。这期我们就选几道网上流传的真题(有些也许并不是),与大家切磋切磋。上面这道题的答案就不公布了,相信是中国人都知道。如果你不会做,可以请教街边卖菜的大妈。  相似文献   

18.
郭涛 《母婴世界》2014,(7):134-134
“有时候我想,所谓一个家族的传承,就是父亲的父亲传给父亲,父亲传给我的,现在都变成了我打算传给自己孩子的。”人在青春期、在年少困惑阶段,都在寻找一个精神上可以指引我们的人,而最有可能成为这个角色的就是父亲。  相似文献   

19.
刘娇 《家长》2005,(12)
诺贝尔是著名的化学家,他也因为由他所设立的“诺贝尔奖金”而闻名于世。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诺贝尔有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呢?诺贝尔出生后孱弱多病,连吃奶都十分困难。当别人对这个小生命失去信心时,诺贝尔的母亲阿尔塞尔却坚信:一定能养活这个孩子。她成功了!是伟大的母爱,挽救了这个伟大的生命。阿尔塞尔出生于瑞典南部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家庭,她性格开朗、乐观,精力旺盛并富有幽默感。这一切对诺贝尔的影响很大。1873年,诺贝尔的父亲为生活所迫远离家乡,只身到异地他乡去艰苦创业。从此,阿尔塞尔一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在靠做小买卖…  相似文献   

20.
“父亲节”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多德夫人早年丧母,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重担完全落在父亲身上。父亲节衣缩食,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些多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当她长大成人后,深感父亲这种伟大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也应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于是她提议将6月5日(她父亲的生日)作为“父亲节”。有趣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单身家庭日益增多,在许多家庭中,父亲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务。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对父亲的依恋性不断增强,这个节日也就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