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 ,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 ,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实质是意会 ,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 ,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 ,“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 ,才能实现“感悟”。这是不是说不要教师 ,学生就能无师自通、自我感悟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感悟”…  相似文献   

3.
一、何为“愤悱”状态所谓“愤”,就是对抽象的事物或者道理不理解,无法将可言传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新的隐含的经验类知识,也就是无法将左脑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转化为右脑的形象的感悟,有关启动的信息不足。所谓“悱”,就是无法把自我丰富的感受确切地表达出来,或者面对众多生动的形象,无法把握其中的道理或规律,无法将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转化为可以言传的知识。二、如何引导学生到达“愤悱”状态1.展示“似是而非”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阐述某一道理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又不是学生生活的原版复制,而要用新鲜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这…  相似文献   

4.
以我手写我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恰当的方法,真诚、真切、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要做到“真”,首先得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中有许多事,有些虽然很平常、很细微,然而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了,用“心”感悟了,写出来的文章就具有了真情实感,也就能够感染读者、打动读者。余光中的《乡愁》尽管只有四小节,但每一小节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两地书———新婚别———坟前泪———分离愁,这四幅图画传递的情是真的,并且不断深化:母子情深———夫妻恩爱———生离死别———民族统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相似文献   

5.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仅影响人的思想品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控制调节作用。因为语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很多书的精髓不是单一分析出来的,而学生从中阅读感悟出来,所以培养阅读个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感悟”是指学生对客观对象(语文)有目的地自我参与意识的过程,是通过理性分析与思考,理清关系,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并从中得到鼓舞和启迪的一种自我体验。一、学生“自我感悟”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对于外部的教育和影响不是无条件接受,而是有选择的,教师一味把自己的认识结  相似文献   

7.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一、感悟要固“本”也要寻“源”这里的“本”是课本,“源”指的是与文本有联系的、可以整合利用的资源。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只囿于对文本语言的简单理解,而是要引领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资源,并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催…  相似文献   

8.
“感触数学”就是让学生主动“感悟”、“触摸”数学知识 ,用自己全部的心智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 ,解决具体问题 ,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感触数学”尤其强调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要伴以酸、甜、苦、辣或喜、怒、哀、乐等各种体验 ,知识与体验共鸣 ,合辙共振 ,这种唤起学生的原始冲动 ,不是倒退 ,恰是一种“回归”、“复兴”,因为知识与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一对“孪生姐妹”.可以说 ,学生面对数学知识无动于衷 ,对“枯燥的说教”实行“拿来主义”的政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说 :“教学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相似文献   

9.
“做课”,是进行观摩教学的一种流行的术语。对这种说法与做法,我总是很反感。我认为,“课”是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为了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以组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但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随堂听课。教师平时教学,不是都要充分备课么?如果有人要听课,请听好了,完全不必要因有人听课而事先“做课”。有些观摩课,由于是事先“做”出来的,因此,极不真实。有时,听课人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仿佛这一班学生个个是“神童”。相比之下,自己平时教的学生则个个成了“低能儿”。教师讲课,一会儿象演员在“独白”;一会儿如魔术师在表演,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句话叫“境由心生”.很多时候,人的痛苦与快乐,并不是由客观环境优劣决定的,而是由自己的心态、情绪决定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展开的.我们应抓住“心”这一主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热忱——捧出我的心 热忱是发自内心的兴奋,是一种深入人的内心的热情精神.如果你内心里充满了要帮助别人的愿望,你就会兴奋.你的兴奋会从你的眼睛、你的面孔和你的整个为人方面辐射出来.你的精神振奋了,就会鼓舞别人,使别人愿意和你交朋友.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如何把热忱传给每一位学生呢?  相似文献   

11.
“三心二意”即研心、放心、享受心。而“二意”是指创意和善意。“研心”是指一颗研究学生的心。“爱心”是指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放心”是指一颗敢于放权的心。“享受心”是指一颗享受孩子、享受工作的心。“创意”是指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善意”是指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别人。  相似文献   

12.
“好校长是‘做’出来的。不是‘当’出来的。”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申华老师这样评价他们的校长——郭爱德。因为,身材不算高大却又极为“高大上”的郭爱德校长,任何时候.都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心中,推在前面,自己却总是在师生的背后默默地做自己的“教育工程”.用自己的教育之心赢得了师生的敬重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宏”观一道题,“微”观数学哲理,研究者对特级教师张宏伟的“割铁皮”一课进行记录和赏析:通过题组对比,让学生感悟真理不是永远都对;通过研透问题,让学生感悟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通过一题多变,让学生感悟探究的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14.
于通元 《教育》2014,(29):55
“失语”在医学上是指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是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丧失。而本文所指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失语”现象,是指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偏差,主要是指学生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词不达意,言不由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照本宣科,机械重复在新课程改变学习方式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谈认识体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让学生以反复诵读、充分感悟为基础,学生不动脑筋、  相似文献   

15.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16.
徐向东 《上海教育》2011,(22):52-53
创新人才只能是自主成长起来的,或者说,创新人才是自己“冒”出来的,而不是被他人“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受《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委托,我们专程拜访了钱梦龙老师,向他请教有关“作文评改”的种种问题.钱老师病休在家,却竭诚欢迎我们这种找麻烦的不速之客,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们的询问,认真地探讨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话题是从一句时髦话开始的.有人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改出来的.钱老师认为这种说法失之笼统,带有片面性.他说,所谓“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改出来的”,如果所指的是批了改了以后,学生不关心,不体会批改的用意,那当然是有道理的;一个教师如果对作文批改不负责任,掉以轻心,或为改而改,敷衍交差,甚  相似文献   

18.
“学题”是指提供给学生不是只要答案的问题,而是指导学生自读感悟的提示。其目的是把繁琐提问变为学生潜心读书思考,把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变为学生的自读自悟。下面结合教学谈谈自己在“设计学题”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每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几句评语,但是千篇一律、语言平淡的评语学生确实不大爱看,也没有什么效果。而“心语”不是单纯的评语,它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是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因此,教师善写“心语”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又能起到较好的沟通、导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专家这样说"数学是玩概念的",而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这种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丰富的感性材料.所以数学概念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下面结合本人在任意角的一节的不断的磨课过程和备课过程中的感悟,谈谈自己对概念教学尤其这种起始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